English

篡位皇帝的凯歌

2002-07-17 来源:中华读书报 刘恺汐 我有话说
《永乐皇帝》,韩仲亮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这部长篇历史小说是《中国著名帝王书系》之一。作者在前言中写道:“本书尊重明史研究学者们的研究成果,但在某些地方,作者洞幽烛微亦有自己的发现。尊重历史,但又不受历史所宥。因为这毕竟是一部小说。”当今凭空杜撰的“历史小说”泛滥成灾,尤其那些“戏说历史”的影视作品风靡一时。这是对读者和观众的一种误导,对历史的亵渎,对历史研究者的蔑视。

永乐皇帝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初封燕王,燕王朱棣恐于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七月,“靖难”起兵,叔侄之战打了三年多。建文四年六月燕王军攻破京师(今南京)。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六月,派郑和下西洋。让解缙、道衍主持编篡《永乐大典》。永乐皇帝五次亲征漠北。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回师途中,病死在榆木川(今内蒙古多伦西北)。

书中所写的重要事件、重要人物都符合历史的真实。一些人物的性格特征也都与史书所记相符。

人物的逼真鲜活,也是这部历史小说的魅力所在。作家以今人的视角,以生动的笔触,艺术地再现了众多的历史人物。如明太祖朱元璋、孝慈皇后、皇太子朱标、永乐皇帝朱棣、徐皇后、建文帝朱允火文、“靖难”主谋道衍和尚(姚广孝)、建文帝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一代大儒方孝孺、永乐帝世子朱高炽、次子朱高煦等等。

作家是将人物置于典型环境之中加以刻画的。主人公永乐皇帝朱棣的形象塑造得十分成功。可以说栩栩如生、呼之欲出。他觊觎皇位久矣。当“削藩”将危及他的利益之时,便举兵“靖难”,反叛朝廷,欲取建文帝以代之。然而,却打出“奉天靖难”、“清君侧”的大旗,直到他的大军攻破京师,还标榜自己甘愿效周公辅成王。演完“劝进”闹剧之后,便“忝居大位”了。足见其狡诈、阴险与虚伪。

朱棣起兵不久,给建文帝发了一封书奏。建文帝读后,作家禁不住直抒胸臆:“朱棣的这份书奏,虽仍以‘臣’自称,也承认他是皇上,但其态度十分强硬,通篇是强词夺理,近乎狡赖。但你不能不承认,他这个四叔父就有这种无理蛮缠的本事,很会抓情理儿,黑的也能说成白的。本来四叔父起兵造反是逆天理人情的,然而他却能把位处正统的朝廷陷于不义地位。”可见朱棣其人。

当然,朱棣是颇具才能的。三年多的“靖难之役”使他的才能得到充分展示。他有大略、善机谋。智勇超群,能征善战。临危不惧,身先士卒。能关爱士兵,又能与士兵同甘共苦。为孤雁疗伤。他既有铁骨,又有柔肠。夺得皇位之后,重视“文治”,知人善任,武功颇盛。他性格中又有残忍一面。方孝孺拒不草诏,被“诛十族”,坐罪者八百七十三人,谪戍者不可胜数。他动辄下狱,施以酷刑;动辄“灭十族”、“瓜蔓抄”。

《永乐皇帝》以建文帝“削藩”与燕王举兵“靖难”夺取皇位为主要线索,展开情节。气势恢宏,场面壮观。故事紧张惊险,扣人心弦。情节发展,迭宕有致,悬念连连。选材构思,匠心独运。洋洋六十万言,无拖沓冗长之感。字里行间,倾注着作家褒贬爱憎之情,既有历史之韵味,又有文学之美感。《永乐皇帝》堪称一部成功的长篇历史小说。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