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看王文华,也许是个很容易被过滤掉的名字,但他的小说却特别受宠。《蛋白质女孩》在台湾刚一出版即行畅销,自1月20日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至今已重印3次,目前在全国的销量已达20万册。新作《61×57》的首版10万册也被订购一空。并非专业作家的王文华何以写出如此畅销的作品呢? 王文华,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获美国斯坦福大学MBA学位,后在好莱坞研修电影,现任美国迪斯尼公司台湾分公司企划经理。著有《寂寞芳心俱乐部》、《天使宝贝》、《旧金山下雨了》、《蛋白质女孩》等多部小说,电影剧本《如何变成美国人》、《天使》以及《电影中的实用智慧》、《美国企业致胜策略》等论著,《61×57》是其出版的第9部书,也是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
先谈谈《61×57》——为什么起一个奇怪的书名呢?
有两个含义。其一,书中有一幅19世纪法国印象派大师雷诺阿的名画《小艾琳》贯穿始终,而这幅画原画的尺寸就是61×57厘米。书中的女主人公林静惠与小艾琳非常神似,而且书中男女主人公的感情纠葛也同这幅画息息相关。其二,在我看来,爱情是一个相乘的过程,而对于本书中的男女主人公来说,他们曾经相爱过,虽然没有相加成一个偶数,却曾经相乘出一段幸福。
您从事商业营销工作,在文学和商业之间穿梭,感觉是怎样的?
我一直是两条线的人生,白天在迪斯尼公司工作,晚上写作。跟大家一样很实际地生活,早上很早去乘地铁,一边不停地看表。快要迟到了,就低着头匆匆走进办公室,很怕被老板碰到。所以我写白领,比其他作家更深刻,我能接触不同的人,这些能给创作带来非常重要的灵感。
《蛋白质女孩》在内地网上连载时网友的评论褒贬不一,有人大骂这是垃圾,也有人认为是不可多得的美文。您自己如何看待?
《蛋白质女孩》像特技表演,我自己乐,大家也乐,但我清楚自己在表演,这本书跟我的内心还是有距离的。《61×57》跟我生活差不多是一致的,我追求的爱情,生活的味道、步调,不像《蛋白质女孩》写得那么疯狂。我很高兴能写完全不同的东西,也高兴别人问我,你是不是张宝,你是不是徐凯,甚至有人问我你是不是静惠。我不可能成为张宝、徐凯或者静惠,又有某种程度的相似,因为我多多少少经历或观察过这些东西。作为一个作者,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影子,你塑造的角色不可能完全与你无关,如果让我写外星人,不可能写得很真,很有趣。
这两本书在台湾的影响如何?
7月1日《蛋白质女孩2》在台湾出版发行,主人公是两个女孩。没有做任何宣传,发行量在台湾的排行榜名列第4,《61X57》在台湾的诚品书店列畅销书第一名。我觉得作品在诚品书店得到认可意义很大,因为那个书店的读者是年轻的白领阶层,文化品位比较高。《蛋白质女孩》已经成为常销书,这本书的风格太鲜明了,我觉得它应该算作我的写作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在台北,我的书比我本人有名得多。多少年以后我的墓志铭可能会写上“写《蛋白质女孩》的作者”。读者喜欢书的程度超过喜爱作者的程度,我不介意。
纸质出版与网上连载,您感觉哪种方式影响更大呢?
网络对我是非常重要的媒体。我没有像痞子蔡那样在网络上发表作品,但我有一个网站,上面有我的所有创作集合,网址上有一个留言版,刚设立时留言一般都是留给我的,但后来就发展成很好的社区,台湾、内地的读者都可以写感想、发表自己的作品,大家互相留言,谈的话题不单是我自己了,但作品在网络上仍然活力充沛,唯一的共同点是他们都因我而互相认识。
有一家公司对15岁—25岁的年轻人做过6个月的调查,发现他们使用的媒体主要是网络。注意这个族群,可以让作品同时在网络连载;25岁以上的人大概更喜欢读书,逛书店,喜欢摸书的感觉,喜欢看到一半折角,看完有书本慢慢变旧的感觉。对这群人,主流的媒体对他们会有更大影响,所以我们花非常多的时间设计封面,画插图。《蛋白质女孩》出版前先在《时报》连载,《61X57》是直接出书。台湾的读者可能更希望看到书,因为连载总使人感觉意犹未尽。
《蛋白质女孩》一书,为什么要用那么押韵的文字通篇写下来呢?写的时候有没有因为押韵影响思路?你是不是特别喜欢诗歌?
可以从两方面来讲。对我来讲,这么写是一个挑战。像一个篮球选手,出手矫健,如果绑上手链脚铐还能在场上奔场,不是更有趣吗?我给自己加上限制,还能传达出原有的意思,对作者来讲成就感特别高。压韵是增加姿色,主体还是内容,现在看《蛋白质女孩》的1、2辑,我没有为了押韵写出一句废话,没有牵就文字。同时对读者来讲也是新的体验,能让大家看到文字之美,看着时会念出来,也是有乐趣的。初中时老师强迫我们背《长恨歌》、《琵琶行》,背起来很累,边背边咒骂老师,回想起来应该感谢老师,感谢白居易写了那么好的作品,这些古诗让我对文字比较敏感。苏轼的《水调歌头》有意象性的文字,对我写作《61×57》有很大影响。比如徐凯送静惠的礼物描写,我把大景物的描写得很有视觉感,这就跟我读过古诗文有很大关系。
相对而言,我个人更喜欢您的新作《61×57》,风格与以前大不相同,这是您刻意追求的效果吗?
《61×57》比较接近我的内心,写起来自然,像秋天午后的微风,《蛋白质女孩》像台风,这两本书是狂风暴雨和清风拂面的不同感觉。
主人公静惠和徐凯之间的“幸福”,在书里有一段集中的描写,占了5页,没有分段,是一气呵成的吗?
写时是一气呵成的。表达幸福不在于天大地大的场景,而在于生活中琐碎的事情,未必海誓山盟,只有罗密欧和朱丽叶才是幸福吗?不是的,现代的生活环境把幸福转换成生活中的小细节,不需歃血为盟,生活的细节默契,才是现代人要的幸福,静惠是百分之百沉浸在幸福中了,所以没有分段,没有喘息,像一个幸福的女孩在喋喋不休地跟朋友倾诉。
那么您怎么看待幸福?您在书中不同角度地描写现代都市爱情,可以谈谈您自己的爱情观吗?
20岁和现在看待幸福的感觉完全不同,那个时候幸福是高电压,是高伏特的,让身体感觉麻痹;现在回顾起来,那种幸福不可能长久,不但会杀死细胞,也会杀死感觉。只有看似不起眼的细节,像书里的蛋白质女孩,才会陪伴你一生。
我的爱情观跟静惠比较接近。《蛋白质女孩》对我来说是一场表演,我知道那不是我。我追求的是外表平凡,内心善良,希望自己过的生活是平凡但持久,不是风火燎原,一下子付之一炬。
可以谈谈台湾的网络文学状况吗?同时,您是否也在关注内地的文学创作?
我都关注一些,痞子蔡的书我都看,不光是好奇,我更关注它的行销。我行销的产品是电影,但我对于任何产品的成功,书、电影、洗发精、饼干,我了解的原因不仅因为行销的方面给我启发,最重要的是,从别人的成功可以了解到,社会在渴望什么,在追寻什么,为什么《流星花园》受欢迎,就是因为满足了社会的渴望,大家对极度梦幻的渴望,这些关注可以帮助我了解社会整体的情绪。内地王安忆和王朔的书,在台湾都很受欢迎。
您所从事的行销对创作是不是有很大影响呢?
这种影响不是我知道大家要什么我就去迎合,而在于可以帮助我了解社会情绪、塑造角色。在发行上影响更大,我会积极参与营销,并且做了很多创举。台湾的《61×57》有两个版本,内容一样,设计了两个封面。书的主人公是两个不同性格的女孩,我们设计的封面风格就一个比较狂放不羁,一个含蓄内敛,随书赠送的化妆品也是不同风格的;我们跟华纳公司合作出唱片,其中有两片不同的情歌,也与主人公的风格一致。《蛋白质女孩2》的出版,营销非常成功。
下一步有什么创作计划吗?
我在写一本新的小说,跟《61×57》的“味道”相似,但谈的层面更广,处理的人物更多,这本书会在台湾明年7月出版,内地也基本同步。
7月15日,王文华举办了一个小型的记者招待会。本来是设置了一张简易的桌子,他去了后把桌子撤掉了,直接走进记者们中间,很自然地交流起来。他的开场白以一个笑话开始,抖了个包袱,热烈和谐的气氛就在笑声中铺散开来。招待会开始,他对提问的第一个记者真诚地说:“我当老师,知道第一个站出来的都很有勇气,我要送你一件礼物。”他从口袋里掏出一块台湾巧克力……
王文华就是这样一个风趣的人。他的作品也充满意趣。他的作品令人联想到村上春树。同样以时尚的符号,托起无奈的孤独这片浮云,西方艺术影片、电影海报、CD、漫画图书……打造出小资们的生活空间。书名何其相似,村上用《挪威的森林》乐曲,他用《小艾琳》名画,只不过让尺寸61×57使之变得花俏些。不同的是,村上作品中以淡淡的忧伤感情孤独,而王文华是以热闹书写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