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老牌文学出版社近期的连串举动,或许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网络成了出版不可忽视的资源。有人盯住网络原创小说,也有人另辟蹊径,将传统小说的精品贴到网上,再搜集反馈的信息出版作品,比如人民文学出版社先后出版的《网络鲁迅》、《网络张爱玲》以及即将出版的《网络金庸》。
2001年出版的《网络鲁迅》与纪念鲁迅诞辰120周年有关。鲁迅这样的文学大师,其影响之广从网络中可窥斑见豹。只要愿意,任谁都可以发表言论,也许浅薄也许深刻,完全反映出民间对鲁迅的看法。人文社的责编郭娟就是从这里找到灵感的。她在编辑过程中,越来越体会到网络文评作为新的批评方式不可替代的独特,这是其它各种作品研讨会及排行榜都不能比拟的,那些类似捧场的商业操作,远不如毫无功利性的网络文评更可信。这些作者绝大多数并不是文学评论家,甚至根本不以撰写什么为生,在网络上留下这些文字,只是闲暇时对自己阅读的一种归结,喜欢或是不喜欢,这样或是那样的理由。因此,并不如论文般中规中矩,但那种认真和“专业”却是不容任何人忽略的。就像网络小说,并不因载体新颖便捷而逊色于传统的铅字。
《网络鲁迅》果然一炮打响。之后,人文社看准了张爱玲。张爱玲从一开始走红就始终处于文学边缘,她的作品从民间就被推崇,地位越来越高,在读者中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与鲁迅相比,她的作品更亲近平民,与网络也更为接近。至于出版《网络金庸》,是因为阅读金庸的读者层面更为广泛。
但凡与名人有关,总能从中寻到些焦点和热点。“网络某某”系列确定人物的标准就是网上评论较热,最受关注的一批作家。而网络小说是年轻人喜欢的形式,比网络稳定,但又超越了纸质媒体,网络文评更能把网络的特点发挥出来,带着不同程度的尖酸、深刻、幽默以及抒情。因为是平等而没有一点点限制的,文字便随心所欲而且真诚。不了解张爱玲的人想因此去搜索这评点背后的风采,而了解张爱玲的人也因此有了评点之心,撕开心中某个封存的角落,翻捡起里面关于阅读和作家的点点滴滴,想必也能留下点什么。有一点不足的是,网络文评中内容重复甚至荒诞不经的也为数不少,《网络鲁迅》就是从30余万字中大量删改,出版时只余下12万字。所以网络文评并非潮头浪尖的先锋,只是在传统的文评中进行新的尝试。当其它出版社还在点击率上大做文章时,“网络某某”首开网络文评的风气之先。
网络上当代中国小说收录得十分齐全,外国小说也深受广大网友们的喜爱,除了经典名著如《德伯家的苔丝》、《在路上》、《麦田里的守望者》等以外,当代西方畅销小说也有很多。网络小说日益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网络文评也将随着视野的开阔带给人们更多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