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蒂格利茨1943年出生于美国印第安纳州生产钢铁的小城加利(Gary)。1964年在阿默斯特大学获得学士学位后,进入麻省理工学院,并于1967年获得了博士学位。他的导师之一就是大名鼎鼎的保罗·萨缪尔森。
由于过人的才华和创造力,斯蒂格利茨在职业生涯的早期就已是硕果累累。1969年,在他只有26岁的时候,就被耶鲁大学聘为经济学教授。此后,他先后执教于普林斯顿大学和斯坦福大学,2001年开始在哥伦比亚大学任教。
斯蒂格利茨为人和善,天性乐观,乐于在演讲台上阐述自己的观点,在经济学界是一名无可争议的巨人,始终站在理论研究的最前沿,并在众多领域里做出了杰出的贡献。1969年,美国经济学会授予他两年颁发一次的约翰·贝茨·克拉克奖。其授奖的依据是:“‘克拉克奖’设立的宗旨是表彰40岁以下对经济学有突出贡献的学者,对斯蒂格利茨而言,‘突出贡献’是非常轻描淡写的描述。……斯蒂格利茨博士取得的理论成就的广泛性和多样性以及它们的活力和生命力,在年轻一代的经济学家中是无以伦比的。从增长和资本到歧视经济学,从公共财政到公司财务,从信息到不确定性,从可耗竭资源的竞争均衡到垄断竞争和产品多样性,当代经济理论布满了他探索的脚印”。
从1993年到1997年,斯蒂格利茨成为克林顿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的一员,并在其中的后两年成为该委员会的主席。此间,斯蒂格利茨还撰写了大量文章阐述政府的重要但有限度的职能。他是“市场失灵”方法的主要倡导者之一。该方法强调在诸如环境、公共健康、公共安全以及研究开发等领域,市场本身难以产生有效率的结果,必须借助政府的力量。
在他从克林顿政府卸任之后,他接受了一个更引人注目的职位——世界银行高级副总裁兼首席经济学家(1997-2000年)。在世界银行,他通过政策建议和学术研究等手段,致力于引导、强化和融合其关于国家的职能和影响增长与平等的因素。他意识到知识在促进经济增长和减轻贫穷中的重要性,在将“世界银行”转变为“知识银行”方面发挥了特别积极的作用。他还促成了世界银行对其发展战略(包括对发展进行援助的作用)进行反思,并在构建“全面发展框架”方面发挥了中心作用。
作为现代经济学大师,斯蒂格利茨的这部《经济学》体现了他本人和同时代的其他经济学家所取得的优秀成果,而他对复杂而深刻的问题的简明、清晰的表述使其受到广泛的欢迎。1997年,作者结合经济理论研究的最新发展、对第一版的大量反馈意见、以及作为总统经济顾问和在世界银行的任职的经历,对第一版进行了全面修订,出版了该书的第二版。
与其他同类教科书相比,斯蒂格利茨《经济学》有其突出的特点。
首先,本书将经济学基本原理的阐述同现代经济学的最新进展的评价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读者既可以从中掌握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对该学科的最新发展又能够有充分的了解。
其次,作者给予了信息经济学足够的篇幅。信息经济学是过去的几十年来发展最为迅速的经济学分支,并对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影响(斯蒂格利茨正是因在这方面的开创性的贡献而获得去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现在,诸如“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之类的概念已从前沿的理论研究进入了一般的政策讨论。斯蒂格利茨将这些问题纳入到了经济学原理教科书中,用两章的篇幅进行了详细讨论。
第三,与竞争模型贯穿整个微观经济学课程的传统写法不同,斯蒂格利茨对不完全竞争的关注贯穿整个微观经济学部分,并且还给出了两章的篇幅讨论不完全竞争和寡头垄断。
第四,其他教科书中一带而过的其他一些重要问题(比如金融),本书给予了认真的处理。实际上,据笔者所知,在经济学原理教科书中,只有斯蒂格利茨的《经济学》才为读者展现了金融问题如何与当代经济学的其他一些重要问题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作者不仅说明如何可以在经济学入门教科书中引入时间和风险,而且说明了它们如何与传统教科书中所涉及到的其他一些概念联系在一起。实际上,为了解市场经济实际上是如何运行的,读者必须了解厂商是如何融资和管理的,而斯蒂格利茨从一系列简单的经济原理入手为读者给出了一个清晰的背景。
其五,本书十分强调宏观经济学的微观经济学基础和经济增长。读者通过三个模型——从微观基础上建立具有灵活价格的增长模型、存在失业的固定价格模型和价格与工资缓慢调整的失业与通货膨胀的模型,对宏观经济学能够有更清晰的了解和更准确的把握。同时,这种处理方法使读者在一开始就能了解到增长问题的重要性。作者还在微观经济学部分就用了一章的篇幅讨论了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的技术进步(第17章)。
第六,国际经济学的重要性得到了具体反映,并将它融入到了全书的分析中,比如,对诸如贸易问题和贸易政策、国际资本流动、汇率的决定以及货币理论和货币政策在国际方面的含义都辟出专门的章节进行讨论。
最后,这部教科书充分反映了作者最近在政策制定中的参与。特别是其几乎每章都有的“政策透视”专题,涉及到大量政策问题实例。比如“再造政府”、微软反托拉斯案、和平红利、空中交通控制系统的公司化等。另外,几乎每章都有的“经济学应用”专题则用一些实例来说明基本的经济学思想。即使单独阅读这些专题,也饶有趣味。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经济学》第二版中译本中,斯蒂格利茨为中译本写了“序言”,而且还专门为中译本加写了一章,即最后一章“中国:近期与未来的挑战”。这一章虽然是为中译本加写的,但对中国读者来说,它是该书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读者在掌握了西方经济学原理之后,可以通过这一章来学习如何利用现代经济理论来分析与中国的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有关的问题。(斯蒂格利茨《经济学》第二版由梁晶工作室策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