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神话的学派与学派的神话

2002-07-24 来源:中华读书报 刘兵 我有话说

近来,武汉出版社继续发扬其曾出版过像“科学名著文库”这样的严肃科学性丛书的传统,推出了“世界著名科学学派丛书”,其创意,显然是想将主要源于科学社会学的对科学学派的研究系统化、规模化、学术化,同时,若猜想出版者的潜在用心,也许还可以加上普及化这一条。

不过,在目前该丛书中首批推出的五本书中,由中山大学物理学教授关洪先生所撰的《一代神话——哥本哈根学派》一书,却与其它四本大有不同。在该书的绪论里的第一节“什么是哥本哈根学派”里,作者就先对“哥本哈根学派”这样一种在科学界和哲学界都司空见惯的说法进行了质疑性的分析,并认为除了满足存在一位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和其研究集体拥有足够的财政和物质支持以保证其稳定性这两条判据之外,以丹麦物理学家、量子论的奠基者玻尔为首的那个“集体”只不过是一种松散的组织,一种自由的结合,并不满足有关学派存在的其它几项重要条件。基于这种前提,作者与其说是在书中系统地阐述“哥本哈根学派”的历史发展,倒不如说是以自己独特的观点和视角深入分析了量子物理学中“哥本哈根解释”的意义与问题。正如作者所说:“通常所讲的‘哥本哈根学派’,实际指的是以玻尔的观点为代表的对量子力学概念体系的一种看法、观点或者解释,亦即是经常讲的‘哥本哈根解释’或者量子力学的‘正统解释’。”这样一来,这本虽然仍以学派作为副标题的著作,却自然而然地就成了某种带有强烈个人色彩的关于量子力学的物理与哲学的普及性著作。

说起量子力学的普及性著作,到目前为止,各种不同层次的著作已经出版了不少。就相对系统全面地介绍量子力学的普及著作来说,国内原创的大多流于过分普及乃至于简化到不那么严谨的程度,而像引进的《命运之神应置何方——透析量子力学》(“支点丛书”之一),至少在我来看,也仍然写得并不理想。反倒是少量不求系统、并非专门介绍量子力学的通俗性科学图书,如伽莫夫的《物理世界奇遇记》,反倒经常可见闪光点。在写作量子力学的普及性著作甚至哲学研究著作时,人们经常引用美国物理学家费曼的那句名言,“我想我可以放心地说,没有谁理解量子力学”。这句话也正道出了量子力学面临的一种困境:一方面在物理学家那里虽然普遍地作为基础理论被使用,另一方面在阐述其深层含义(这也正应当是科普所注重而且必须注重的地方)时不同理解和解释的林立。如果套用“互补性”的表述方式,我们甚至可能会怀疑,究竟量子力学能不能真正准确地以普及的方式表达出来?如果我们采用日常的语言、概念,那么代价一定是物理准确性的丧失,反之则又无法让常人哪怕是表面上觉得明白了一点量子力学。而且,就算可能通俗地表达,由于物理学家阵营内部对量子力学的深层物理含义与哲学内涵之理解上的诸多分歧,到底如何选择呢?普及,还是不普及;准确,还是不准确;看来还都是问题。

但正像活着还是死亡虽然是个问题,但人们却依然在问题中努力活着一样,对量子力学的普及性阐述也仍然以各种的方式努力存在着。《一代神话》即可视为其中之一。读者可以感觉到,作者是在试图在这两者之间找到一种平衡,试图在以普及的方式表达的同时,尽量保持物理的准确性,并反映不同的观点和说法。

在这种意义上,《一代神话》作者在书中鲜明的个人特色,倒在同类的著作中独树一帜。该书在表面上普及的形式和不那么普及的叙述中,结合了历史的、哲学的和物理的方面,对物理学阵营中目前“正统”的说法提出了种种质疑。有时候,显得颇为不同凡响,甚至有些激进。稍知内情者,亦不难从字里行间中读出作者的言外之意和矛头所指:如认为哥本哈根解释之于物理学研究的影响已降到可有可无程度的说法,如对玻尔的互补原理的价值的怀疑,如在讨论玻尔·爱因斯坦论战时对双方各自存在的问题的新解说,如基于“非正统”解释而提出的对“正统”解释的挑战,如对像玻尔这样的超级物理学家的观点和作法的个人评价,等等,等等。当然,作为多元的声音中的一种,这要比那些四平八稳、人云亦云的著作更为有趣。

这种不随大流、勇于质疑的写作态度,在《一代神话》的书名中就明显地表现了出来。解构神话,现在似乎已是一种学术的时尚。无独有偶,前几年一本介绍爱因斯坦为什么如此著名并讨论媒体对此的作用的译作,中译本的书名也起为《一个时代的神话》(尽管那并非该书原名而是来自于出版者的理解)。自然,将以往被视为理所当然或无可置疑的东西作为神话来解构,在学术上经常是有积极的意义的,也往往会带给人以新思路、新视角和新启发,或者用时髦的词语来说,也即学术上的创新。对此,我们本应持赞同的态度。

不过,反过来想,这本《一代神话》虽然致力于此,但它基本上还在内在的历史、哲学、物理学的框架内进行分析和讨论。而早在几十年前,就有了像福尔曼(P. Forman)那样的将社会文化背景与量子力学发展相联系的外部史研究。如果着眼于这种外部史的立场,或者用时下在国内也逐渐时兴起来的“建构主义”或者说“社会建构”之类的分析方法来看,这种用纯内部方法解构“正统解释”并尝试确立的新说法,会不会也是需要等待人们去解构的另一种“神话”呢?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