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这样的试题不够知己

2002-07-24 来源:中华读书报 伍立杨 我有话说
北京大学、武汉大学近年相继开办文史哲综合试验班,通常称之为“国学班”。刚刚开始的时候,一些文史耆宿很是怀着一点希望,文史爱好者更如久旱之望云霓。但是最近报纸披露了他们的国学试题(南方周未报2002,3,21),一看之下,叫人倒吸一口凉气。正要进大学的众毛头小子,面对的是这样一些题目——

试论《诗经》和《楚辞》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意义。何谓小学。谈谈你对儒学的哲学层面的认识。国学与海外汉学有何区别与联系。

拜读这样的国学试题,我真的是欲哭无泪了。我们且看看老国立北京大学入学国文题(时在一九三二年,民国二十一年七月,文法学院用)——

一、把这首诗译成散文白话(自加新式标点符号)。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即杜甫常见的那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二、下列各书是谁做的或编的? 文史通义后汉书论衡说文解字日知录说苑红楼梦方言文选三国志

三、什么是“四书五经”?什么叫做“四部”?什么是“三通”?唐宋八大家是谁?

四、试举五部秦以前的书。

五、试举出下列各句中“之”字在文法上的区别:

1.学而时习之 2.先生将何之 3.之二虫又何知 4.南宫绦之妻之姑之丧

六、作文试题(选其一)

1.艺术与人生 2.科学与人生

两者稍加比较,即可见出所谓国学班试题与国学的不够知己之处。欲深入国学,结果只能是与国学相距越来越远,越来越疏离。老北大的试题其特点是相当的人性化,面目可亲,扎扎实实,肚子里面有多少墨水,一点也做不了假,它对基本功的考察,全在于平日的积累,临渴掘井既不必也无用。细端详,深信大木百寻,积根也深。然而新的国学班的试题是什么情况呢?看看它那大而无当的模样,空洞而居高不下的架子,实在与真的国学隔着肚皮隔着墙壁。它极像寓言里面那个悭吝而好高骛远的富翁,建高楼只准建第七层——再博学的高人也无所适从。什么儒学哲学、什么这意义那汉学……都是些模棱两可的东西,与学术的深度和趣味相悖反;就是叫出题的先生大人前来捉笔应试,他也只能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国学班开办的初衷,想来是要挽救、培育读书种子,令传统有价值的层面得以薪火相传。可是这样一堆妄托知己、毫无灵性的试题横亘在前,如矮人观场,随人说妍,发人长喟。蹄洼之内,不生蛟龙,可知胸襟眼光一受先天牵制,便是什么十全大补也救不得的。况且,学术上只有违背不得的基本规律,并没有什么十全大补。 (摘自2002年7月11日《文汇报》)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