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图书报刊的出版。据爱逛书店的朋友谈,在大书店里,几乎每天都有一批新书上架;如果赶上书市或图书展销会,那就成了图书海洋,令人目不暇接。然而热心买书的朋友却不时慨叹:“好书难得!”而在另外场合,却又经常遇到一本本装帧十分精致而内容又有相当价值的书,只以三至五折的价格出售(实际上成交额并不很大)。即以2002年7月17日出版的《中华读书报》的头版消息而论,多少书商为迎合广大青年学生需要,投“高考”之机,一窝蜂重复出版了若干种高考辅导书籍,造成严重积压。这实际就是典型的浪费。当然,大批盗版劣质书籍的充斥市场还没有计算在内。图书如此,报刊杂志就更其变本加厉了。报纸的版面愈印愈多,而可读的内容却愈来愈少。无论大报小报,入眼惟见广告。这已成为当前普遍现象。一天过去,成叠的报纸随即扔到废纸堆中。请问,这对人力物力算不算浪费?
再说演艺圈。一个剧团往往耗资以若干万元计,旷日持久地编出一本新戏,演不了几场就销声匿迹。最佳效益充其量不过是“荣获”什么奖,而广大的老百姓却不买它的账,过不了多久就忘得一干二净了。至于一部电视连续剧,动辄几十集无尽无休;可到了每天黄金时间段,打开电视机,连换几十个频道也未必遇上一部引人入胜的戏。请问,这对人力物力算不算浪费?
与此成鲜明对比的,乃是文化垃圾的过剩。一个浪头来了,一批“名人”纷纷出书;又一个浪头来了,一批“神童”纷纷出书;再一个浪头来了,一批“美女”更纷纷用“身体写书”。时髦的浪头层出不穷,赶浪头的书也层出不穷。等浪头过去,剩下来的只是这里一堆、那里一片的文化垃圾。城市垃圾多了要影响市容环保,文化垃圾过剩则必然有损于精神文明建设。真诚呼吁负责监管“文化环保”的有良知的人,该加强力度认真管一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