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是孙皓晖教授在创作136集电视连续剧文学剧本之后,又应河南文艺出版社特约,再度创作的长篇历史小说。作者从1993年秋动笔,寒暑十载,终于有了长篇历史小说《大秦帝国》的陆续面世。
将《大秦帝国》与其他历史小说(《康熙大帝》、《乾隆皇帝》、《曾国藩》、《张之洞》、《红顶商人》、《白门柳》等)加以比较,立即可以看出两个重大区别:其一,题材整体性的区别。当代历史小说多以一个历史人物或一个较小断面为题材,某种程度上已经背离了中国文学整体描述历史的传统(《三国演义》是奠定这种传统的基石著作)。《大秦帝国》却是以整整一个最辉煌的时代为题材,重新继承与发扬了中国文学固有的整体性截取宏大题材的传统。这一区别及其意义,往往被人忽视。这种尝试能否成功,当然最终取决于作品的艺术成就。但从已经问世的前两部看,这种题材整体性所具有的震撼力已经预示了它的深远意义。其二,谋篇布局的区别。《大秦帝国》不是以某一个历史人物的命运来统领全书,而是全面展现一个帝国的兴亡生灭,是一部帝国的英雄史诗。也就是说,小说的中心“人物”是隐藏依附在所有人物灵魂背后的大秦帝国,所有的历史人物都是镶嵌在帝国天宇上的璀璨星群。一道人物命运的长河,便构成了历史主体兴亡生灭的宏大命运。
具体而言,《大秦帝国》以历史实际为依据,共分为六部,各成一部两卷,以国家命运的起伏冲突为总体结构的推进逻辑,集中描绘该时代的人物群与重大历史事件。这六部书共11卷500余万字,它们既相对独立,又浑然一体,是第一套正面和全面表现秦帝国时代的文学艺术巨著。《大秦帝国》描绘了近200年的战国风云与帝国生灭,充分展现了那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民俗等各个方面,涉及到的历史人物几千名,如此大的规模和气势让人瞠目结舌,出版界的资深人士称之为一束“深水炸弹”。
《大秦帝国》是当今文坛罕见的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结合得很好的原创作品。作者孙皓晖先生对先秦历史做了深入的大量的研究,对秦帝国在那个时代所创造的原生文明表现了近乎神圣的崇拜。秦帝国的奋争精神与生命张力,给了他创作的激情和冲动,他以“纯正兵马俑”自许,从学者研究进入了文学创作,这样的创作背景保证了作品知识方面的严肃性。
因为《大秦帝国》是文学作品,它从艺术的角度也对作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就一部小说而言,想象力创造力比知识更重要。《大秦帝国》的感人之处,正在于它在忠于历史真实的基础上所表现出的奇瑰想象力,以及它所塑造的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的艺术感染力。
《黑色裂变》描述了中华民族在最重要的时代所发生的最重大的一个历史事件——商鞅变法。商鞅与秦孝公是两个最主要的人物形象,而对以这两个人物为轴心的整个变法过程的描述,作品给了我们超越“历史常识”之外的许多全新的基础性与创造性处理。一般史料给我们的印象是:商鞅变法,是商鞅推动(说服)并执行的一场变法运动。《大秦帝国》却将秦孝公写成了这场变法的发动机与变法命运的第一主宰者,艺术的真实性便在于,秦孝公有着更为深刻的变法动机:对国家穷弱的通彻体验,对弱国屈辱的血泪感受,断指血书的国耻碑,贬斥先祖的求贤令,无一不淋漓尽致的表现着这种救亡图存的危机意识。正是这种落后便要亡国灭种的危机意识,使年轻的秦孝公成为一位惕厉奋发深沉练达敢作敢为的君主,成为敢于为变法舍弃一切(爱情、亲情、物欲享受)的千古英主。孝公四十六岁梦断关河英年早逝,秦人为之在大风雨中抬棺冲上十里北阪,读之于此,不禁令人潸然下泪!而商鞅则是一位“极身无二虑,尽公不顾私”,为了治国理想勇于献身的理想主义英雄。在秦孝公的全力支持下,商鞅最充分的展现了人格上的特立独行与治国风格的凌厉冷峻。大仁不仁,拒绝救济,将堕落的黑林沟村民全部赶进山林磨砺求生精神;在渭水岸边一次处决700名人犯,天下震惊;面对民乱危局,不惜施刑于权臣并处罚太子,将自己在秦国孤立为万仞峭壁;面临秦国动荡的危机,为了延续新法,慨然自就酷刑……秦孝公和商鞅的个性是如此的鲜明,让人久久难忘。他们的品德让人敬重,他们的人生精神与生命状态让人感奋不已,每每读来,便为秦孝公商鞅们的伟业而振奋,为他们的命运而落泪。
《大秦帝国》第二部《国命纵横》描述的是秦国强大之后开始东进中原,天下格局发生了新的变化,山东各国在苏秦的倡导下合纵抗秦,秦国又面临新的挑战和考验。《国命纵横》刻画的人物众多,有秦惠王、苏秦、张仪、屈原、战国四大公子等。读者本来对这些历史人物耳熟能详,但在《国命纵横》里面,这些人物又让人感到陌生。秦惠王虽然车裂了商鞅但却依然是个明君,他少年时故意触犯新法,即位后却坚定不移的推行新法铲除复辟势力,全力推进秦国大业呼啸向前。这是个耐人寻味的人物,《国命纵横》对秦惠王的个性的发展变化做了细致的刻画。
苏秦、张仪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纵横家,某些史书称之为投机取巧朝秦暮楚之辈,所以他们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并不好。《大秦帝国》为这两个人物进行了全面“正名”——他们各自出身寒门(没落贵族与商人),确实有着改换门庭成就功业的浓烈欲望,但是,他们熠熠生辉的纵横外交却绝非没有原则的猎取功名,而是名士英杰以天下为己任的大道精神。这种大道之于苏秦,便是“六国合纵抗秦,争取变法时机,再还天下一个公平起点!”于张仪,则是“大争之世,唯秦法堪统华夏,秦与天下争当仁不让!”正是这种大道,使他们历经坎坷艰难而初衷不改,功成名就而气节弥张,虽挚友而不失邦交准则,虽恩怨交织而不失英雄本色。苏秦、张仪等人之所以能纵横捭阖于列国之间,充分施展自己高超的才华,就是因为他们的言行符合当时的“大争”形势。《国命纵横》形容苏秦的才能特点是“暗夜举火”,张仪则是“有中出新”,两人皆是大智大才大勇之人,却又都是有缺陷的英雄,是真实可信的血肉凡人。张仪不擅兵家却轻率谈兵,两次铸成大错;苏秦不擅权谋却无力拒绝权谋,竟是无可奈何的陷入了燕国泥潭。惟有种种缺陷曲折,他们的命运与情感才血肉丰满,才令人一咏三叹。《国命纵横》用舒展自如的文笔来描述他们跌宕起伏的命运,又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刻画他们性格的转变过程,呼之欲出,读者仿佛能看到他们的音容笑貌悲喜之态。
《国命纵横》也用了浓笔重彩刻画了屈原这一人物。读者大体都知道屈原是我国著名诗人,遭谗放逐,浪迹汨罗,但除此之外却不甚了了。《国命纵横》里的屈原激情奔放,坚定激烈,是极力主张楚国变法图强的核心人物,他与苏秦、春申君积极筹划合纵,以推动楚国变法为坚定目标。为了这个目标,他在秦国大军压境、楚国变法遭阻的危急时刻,“壮心酷烈走偏锋”,派军截杀张仪,又擅自调动八万新军与秦国交战,将苏秦、春申君甚至楚国都推上了绝境。八万新军血洒疆场全军覆没,屈原伤心欲绝,在丛林般的墓碑前含血带泪吟出了千古名篇《国殇》,然后慷慨请命受死,拳拳报国之赤心,偏狭任性之激烈,竟是凿凿在目。屈原的悲剧命运,给了读者重新认知楚国这段悲怆历史的一把钥匙。
《大秦帝国》的闪光之处,就是这样通过塑造众多的让读者既熟悉又陌生的历史人物,来引领读者重新认识历史,既令人拍案三叹掩卷不能,又发人深省给人启迪。
《大秦帝国》不仅有宏大的规模,很强的艺术性,更有很强的思想穿透力。《大秦帝国》是历史小说,但它决不是仅仅告诉读者一个个历史故事,它弘扬的是一种历史精神,是一种有着强烈现实意义的历史精神。
当下某些历史小说走红,以致成为“从政之道”、“从商之术”的形象教科书,这样的作品也许在秘闻逸事、人生世态和生存处事方面给人以阅读的愉悦,但它们往往缺乏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在精神取向、历史审美等方面有着较大的局限,甚至与当今的社会远远疏离,不自觉的陷入了某种过时的苍白。《大秦帝国》与之不同,它创作的目的就是弘扬战国时期的历史精神,引领读者重新认识民族力量,挖掘民族文化的生命内核。“任何历史都是当代人的历史。”没有高远的历史观,没有强烈的现实精神,对历史的描述便只能落入以凭吊为最高境界的归宿。《大秦帝国》不是发凭吊思古之幽情的作品,而是一部从中华民族的原生文明中寻求精神复兴支撑点的作品,惟其如此,《大秦帝国》所叙述的故事便处处弥漫出一种强烈的呼唤——呼唤我们民族曾经有过的本色精神与伟大灵魂!
《大秦帝国》弘扬的历史精神,就是强势生存精神。战国时期天下滔滔,号为“大争之世”,竞争空前的激烈和残酷。邦国穷弱就会被吞灭,国君昏聩就会被弑杀,英才猛士稍不奋发自强便会碌碌无为,法令典章因循守旧便会亡国灭种,权谋疏忽便可能会招来杀身之祸,一切都凭实力和智力在较量,只有强者才能生存和壮大!西周后期有近千个诸侯国,至战国未世仅余七雄,而最终又由秦国一统天下,在这场两百多年大乱的铁血竞争中,秦国以不可阻挡之势胜出,依靠的就是这种强势生存精神。
秦帝国的强势生存精神,两千年来受到不少人的误解。直至当前,许多年轻人(包括一些网络写手)还在网上肆意将这段历史妖魔化,除了秉承古老的暴虐论虎狼论,甚至可笑的认为“秦人与满清一样,都是外来民族统治中国”(见新浪网《舰船知识》之《军事论坛》),除了气势汹汹的痛骂与涂抹,对这个最伟大的帝国确实是一无所知。这种状态不禁令人齿冷,也更感到了《大秦帝国》的历史高度。
历史主义的说,秦帝国的崛起、兴盛乃至戏剧性的骤然结局,和当时社会错综复杂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形势息息相关,也与自身的改革措施有很大的关系。从战国初期开始,大改革(相对于春秋时期的小改革而言)便是当时各诸侯国争先恐后要推行的大事情,改革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富国强兵”。魏文侯推动魏国改革,不出十年国势蒸蒸日上,成为三晋的中心。楚悼王任用吴起进行变法,楚国军事力量大增。这些诸侯国改革有了成效之后,接下来就是开疆拓土的战争,当时还很落后的秦国只能是被动挨打。吴起率领魏国军队攻占了秦国的河西之地,楚国也是“却三晋,西伐秦”。对秦国而言,如果再不进行改革,就有亡国的可能。《大秦帝国》第一部《黑色裂变》第一章就是“六国谋秦”,秦国当时就面临被瓜分的危险。秦孝公痛心与此,发奋图强,向天下发出“求贤令”,卫鞅由魏入秦,君臣同心,开始在秦国进行彻底的全面的改革,秦国从此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秦国的这次变法犹如一道闪电,预示了中华民族一个新时代的来临。《大秦帝国》第一部《黑色裂变》即取意与此,该书的封面就是一道利刃划破沉沉黑幕。秦国变法的精神是超时代的,内容是崭新的,它顺应了历史潮流,代表了当时先进的生产力,一举奠定了中国封建文明的根基与中国文化的框架,这是秦国强于山东各国的根本原因。
秦国的强势生存精神还体现在,对自身的改造和对外的竞争中一直保持着积极进取永不退缩的奋争精神。秦国自秦孝公至秦始皇六代君主,历经一百六十余年,一直坚定不移地保持这种精神,对内彻底变法,对外逐步扩张,面对艰难险阻能够沉着冷静,有了机遇绝不手软。另外,秦国的这几代君主应该说都是英明的国君,秦国任用的人才大都是旷世奇才,采取的政策大都是正确实用的,如商鞅的变法举措、司马错的灭蜀行动、张仪的外交策略、范睢的远交近攻、白起的长平大战、吕不韦的阳谋春秋等等,秦国历经百余年,一直保持着法令稳定君明臣贤昂扬向上的精神,是它强于其它各国的另一原因。
当然,限于篇幅也由于本人学识浅陋,不可能对秦国的强势生存精神作恰当的全面的概括,只是说出了在阅读《大秦帝国》时一种强烈的感受。同时也有一些疑惑,秦帝国的阳刚之中是否也掺杂了一些阴损与脆弱的成分?秦帝国所奉行的法家治国政策,为什么在新的文化及政治环境下无法调适自己,而最终把秦帝国带上了覆亡的道路?看来,这些疑问只有在《大秦帝国》第五部《铁血文明》和第六部《帝国烽烟》中才能找到答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