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对于旧作要不要修改,历来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种可以鲁迅为代表,“不悔少作”,只字不改。他甚至说:“儿时啃指头出屁股的照片,诚然是幼稚可笑的,然而却不失儿时的天真。”一种可以郭沫若、曹禺为代表。郭沫若将他的第一部诗集《女神》改得面目全非,有的地方甚至将原来的“土匪”改成了“马克思”;曹禺的《雷雨》也是几经修改,目前的通行本和最初的发表稿也早已大异其趣了。孰好孰坏?孰优孰劣?也是向无定评,各执一端。肯定“不悔少作”的,强调的是历史感,是文学作品独立的生命价值;而肯定反复修改的,强调的则是时代在发展,作家在进步,不断修改、提高旧作,正是反复推敲、精益求精的表现。看来无法统一也无需统一,大千世界,五花八门,作家各行其是,岂不更好?
对于金庸先生而言,他一向属于“修改派”,而且这次修改已经是第二次大规模的修改了。从报道看,《书剑恩仇录》改动甚大,主人公陈家洛最后成为穆斯林了。金庸先生说他所以如此修改,是因为他最近研究了《古兰经》,对这部穆斯林圣书有了更好的理解。而恰恰《书剑恩仇录》涉及了穆斯林,陈家洛的红花会大本营就在新疆,金庸先生便赋予陈家洛新的艺术生命了。据说,《射雕英雄传》和《碧血剑》的重写本也即将发行,对它们的改动情况我们也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深深的期待。
金庸先生还说:“我感到它们不是很理想,所以我要重写。”这一点,颇遭“金庸迷”们的反感和物议。在他们看来,金庸武侠小说早已成为经典,早已美不胜收,怎么能说“不是很理想”呢?所以,有的“金庸迷”明确反对金庸大动大改,只同意他“小改小闹”。有人说:“严格要求应该是当初的事情,如果这种风气见长,大家都跟着金庸学,出书就像出电脑游戏一样,先来个体验版,再出个正式版,过两天又发布几个游戏补丁,再过两天全面升级了,那么买书真成了一件最不划算的事情。”
不能说这种意见一点道理没有,但却有较大的片面性。一开始便严格要求(像鲁迅等人那样),当然很好,但后来再严格要求,同样可贵,不应该厚此薄彼。
当然,即使金庸先生修改得再认真,也肯定不会得到所有人的好评。压根儿反对修改旧作派自不必说,一多半的“金庸迷”也会大起反感。鄙意还是折中一点,宽厚一点,以高度的“平常心”看待金庸先生的修改旧作。有些作品,可能越改越好;有些作品,则可能越改越不好;有些修改,则可能瑕瑜互见。此如,让陈家洛皈依穆斯林,必然引起极大争议。因为《书剑恩仇录》写的是亲兄弟(乾隆和陈家洛)争夺满汉政权的斗争,陈家洛的“红花会”是反满秘密会社,陈则是汉人反满复明势力的总代表。“红花会”的反满斗争以失败告终,陈家洛在失败之余,和霍青桐结成连理,信仰伊斯兰教,成为穆斯林,本来就不失为一种可能。假如金庸先生原来就这样写,则早已深入人心,成为定局了。假如原来没这样写,现在改成这样,便为不少人所反对了。类似的情况,在以后的修改中,肯定还会碰到不少,只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我佩服金庸先生的是他78岁高龄,尚有如许雄心壮志。但愿他宝刀不老,修改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