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岸英牺牲前险遭绑架
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不久,侵朝美军司令部的情报机构很快拟定了一个“绑架毛岸英、消灭彭德怀”的阴谋计划。 这时,苏联军方从所破译的密电中得知,美军近期要派飞机轰炸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苏联方面于1950年10月23日向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聂荣臻拍去一封密码电报,通报了上述情报,并提醒中国方面提高警惕,做好防备。聂荣臻立即将电报呈送毛泽东,并马上安排人给彭德怀拍发了电报。 毛泽东对此事还有些放心不下。于第二天下午又亲自拟写了一封电报,嘱咐用“AAAA”加急形式发了出去,提醒彭德怀近日将有敌机轰炸,要他设法将志愿军总部转移。彭总尽管接连收到聂荣臻和毛泽东拍来的两封电报,但未来得及将志愿军总部转移,不幸的事就发生了。 10月24日夜晚,毛岸英在彭总的警卫员小李的陪同下到南山各个哨位巡查。当他们来到警卫班班长张国祥的哨位时,从乱石堆后面突然蹿出七八名美军突击队员和几名化装成朝鲜老百姓的南朝鲜特工,为首的正是美军突击队上尉军官莱特森。莱特森用手电照着毛岸英,又与手中的照片对照,禁不住得意地笑了。危急关头,张国祥突然一下子蹿到毛岸英身前,两手抓住棉袄前襟用力一扯,露出胸前一排苏制手雷。他一边回头喊道:“岸英、小李快跑!”一边冲到敌人面前拉响了手雷。随着一声巨响,敌人全部倒在了沟里,张国祥壮烈牺牲。毛岸英也突然撞开跟前的一名美军士兵,冲到莱特森面前,将枪口对准其胸膛,一口气将枪中的子弹打光,莱特森那黑熊般的身躯“扑通”一声栽倒在地。 剩下的两名美军士兵刚想冲毛岸英开枪,只听树林外传来一阵呐喊声,原来是一群志愿军战士前来接应,吓得他们只得仓皇地抱头鼠窜,被我志愿军战士追上生擒活捉。 麦克阿瑟得知自己精心策划的“绑架毛岸英、消灭彭德怀”的计划出师不利,十分恼火,急令空军执行第二步行动计划:派轰炸机向志愿军总部投掷大量凝固汽油弹,毛岸英在这次轰炸中牺牲。
为了叙述方便,以下将刘庆荣的文章简称为《绑架》。细读《绑架》令人吃惊。该文提出了朝鲜战争初期几个关键“史实”。即:第一,美军战区统帅在中国志愿军秘密入朝发起第一次战役之前,就确切知悉中国志愿军战区统帅姓名和入朝指挥机构的确切位置;第二,美军根据准确信息制订和实施了突袭志愿军指挥机构,活捉毛岸英、消灭彭德怀的作战方案,行动因偶然原因失败;第三,志愿军领导人在知悉美军已掌握志愿军指挥人员和领率机关的详情,且已实施了活捉毛岸英、消灭彭德怀、突袭志愿军指挥所的作战行动,并活捉了参加该行动的美军俘虏后,没有采取有力的应对措施,在美军再次派轰炸机袭击了志愿军指挥机构时,毛岸英遇难牺牲。这篇短文披露的“新史实”使人产生了疑问,是《绑架》描述的历史事实,还是刘庆荣写了一篇奇文。笔者经查阅了有关文献资料,才知道《绑架》提出的新史实没有事实和文献依据,情节纯属虚构,是不需对历史负责的戏说。
《绑架》说苏联军方于10月23日即电告中国有关部门,美军要派飞机轰炸赴朝的中国志愿军总部。按《绑架》的说法,美军在10月23日之前已知中国志愿军入朝,且知道志愿军总部详尽准确的地面位置。经查已出版的中、外关于朝鲜战争的著述,却没有此类情节的记载。美国研究朝鲜战争的学者约瑟夫·格登在查阅了美国官方近年来解密的朝鲜战争的官(军)方的文件、信函、电报、军令和访问了众多知情人的基础上,撰写了《朝鲜战争——未透露的内情》一书(中文版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据该书披露:1950年10月12日,美国中央情报局给总统传阅的报告认为:没有令人信服的迹象表明中国共产党打算全面干预朝鲜。同年10月20日(注:当日是志愿军第42军第124师于10月16日入朝的第4天,是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于10月19日晚率部队入朝的第二天),驻日本东京的美军远东司令部情报处负责人查尔斯·威洛比将军也持相同的结论。威洛比将军在10月20日之后仍坚持认为中国不会插手朝鲜战争。
1950年10月25日,韩国陆军第一师抓获了中国志愿军的第一个俘虏。俘虏身穿朝鲜军队服装,名字叫沈重三,约30岁。10月26日,被俘的中国志愿军俘虏被押至平壤审讯,美军第8集团军将情报传至东京美军远东司令部。美军远东司令部否认了这些报告,理由是情报来自低级别战俘,且未经证实,故不能接受。负责情报工作的威洛比将军在其补充报告中认为:中国人干预是潜在的,而非现实,就算中国人入朝,也不必大惊小怪。美中央情报局驻日本东京办事处也不信中国军队参战。它将美第8集团军对第一个中国战俘的审讯报告发往华盛顿总部时,定为F—6级,对该报告作了最低等级的估价。
10月29日,当韩国军团在第一次战役开始后被彻底打垮时,威洛比将军还认为,可能是为数不详的中国人加入了北韩军队,由于只抓获了几个俘虏,还不能作出进一步的结论,尚无迹象表明中国军队已在进行公开干预。直至10月31日,威洛比才改变观点,这是因为俘获的中国志愿军俘虏不断增加,70%是124师的。11月1日下午,美军才不再否认中国军队大量参战的事实了。
12月7日,新华社以接到朝鲜新义州电台广播的形式,公开报道了中国志愿军入朝参战的消息,该报道说中国军队是在朝鲜人民军司令部统一指挥下作战。根据以上文献资料,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美军战区统帅和领率机关在1950年10月25日之前(含当日),根本不知道中国军队入朝参战,在10月底之前尚没有准确判明中国军队入朝的部队实力规模。如果美军在10月25日之前就知悉中国军队入朝参战的详细情报,中朝方面不可能取得针对美军分兵冒进的第一次战役的胜利。
《绑架》描述,美军在1950年10月24日之前,就已准确判明了志愿军领率机关的位置,并派出突击队进行了突袭,因意外原因失败。现查到有关美军参加朝鲜战争的著述均没有在10月25日之前侦知志愿军指挥机构入朝和所处位置的记述。中国参加朝鲜战争亲历者的回忆录对这一时期的情况有清楚的记述。
据杨凤安同志回忆(注:杨系彭德怀同志的军事秘书),1950年10月19日晚,彭德怀同志带军事秘书1人,警卫员2人,司机1人,乘一辆苏式吉普入朝,随行跟进的只有乘座一台卡车的通讯处长崔仑同志和若干名电台工作人员及电台。因电台车掉队,10月20日、21日,彭德怀未与中央军委、中共东北局和第13兵团发电联系。第13兵团2天未收到彭的电报。可以认定,美军侦查情报机关10月25日之前,不知道中国军队入朝参战,也不知道中国军队指挥机关入朝后的准确位置。
美军在1950年10月30日之前尚未判明中国军队是否入朝参战,怎么可能知悉彭德怀入朝所在的位置,因为只有知道中国军队已入朝参战,才有必要查明其领导成员和指挥机构所在位置的情况。
根据朝鲜战争当事人的回忆,志愿军总部在朝鲜多次被轰炸。其原因并非美军情报机关在事前已侦知志愿军司令部的地面情况,轰炸有计划而来,而是车辆伪装及使用电台暴露了位置,招来美军飞机轰炸。据志愿军司令部作战处副处长杨迪同志回忆,志司第一次被轰炸是1950年11月15日,被轰炸的原因是志司警卫分队对第一次战役缴获的汽车仅做一般伪装,当美军飞机低空侦察飞行时,飞行气流吹散了伪装汽车的稻草。美机发现目标后,投弹炸毁了30余辆汽车。11月24日志司第二次被炸是因为11月24日之前,志司部署第二次战役,电台收发电报较多(有文献记载,11月24日当天,志司的电台还与第9兵团联系,布署该兵团第二次战役的行动),美军侦察机采用无线电测向法发现了志司电台的位置,据此判断是志愿军的某级指挥所,派轰炸机投燃烧弹,意图摧毁该指挥机构。尚未见有文献说美军根据电台收发报情况已判明是志司总部。因此,11月15日和11月24日的两次轰炸都有一定的偶然性,都不是美军炸前已侦知被炸目标详细的机构与人员情况,如果美军炸前就已掌握详尽的人员情报,被炸的恐怕也不仅是几十辆汽车和少数的人员。
《绑架》一文说1950年10月24日夜晚,美军突击队七、八名队员和几名南朝鲜特工突入了志愿军司令部彭德怀指挥位置的附近,且差一点捕获毛岸英。读到此处,不禁要问,志愿军指挥机构有无警卫分队,其状况如何?据杨迪同志和杨凤安同志回忆:1950年10月19日晚,彭德怀先入朝时,没有带警卫分队,只有同乘一车的两名警卫员。如果《绑架》一文将造假的情况设定时间为10月19日至23日,可以把读者吓一大跳。但,那时毛岸英尚未与彭在一处活动。10月23日,彭德怀在大榆洞巧遇第40军第118师师长邓岳和该师政委张玉华,邓岳师长因彭身边无警卫部队,经彭同意,留下了一个步兵连担任警卫任务。第13兵团部警卫营的编制装备不会差于军警卫营编制装备水平,应付美军小分队的偷袭行动是没问题的。
从计划制订和实施行动的角度看,美军仅派7、8个突击队员就想实施和完成突袭志愿军指挥机构、绑架毛岸英、消灭彭德怀的行动是不大可能的。因为这种设想根本不具备军事常识,倒有点像中国黑社会大哥或老大圈地盘的做法。
据原志愿军司令部作战处副处长杨迪同志回忆,毛岸英同志在志愿军彭德怀司令部办公室任秘书,主要负责与苏联驻朝军事顾问的联系工作,未担任作战值班任务。杨迪同志因在要害部门工作,直接参与策划、起草、制订、协调志愿军的作战计划,是少数掌握核心军事机密的人员之一。但因毛岸英同志的特殊身份,需要保密,尽管杨迪同志在志愿军高级指挥人员会议上见过毛岸英同志,但也不知其真实身份。当时知道毛岸英身份的只有志愿军的几个领导和志司作战处长丁甘如。知悉核心机密的杨迪同志对毛岸英的真实身份尚在知密人员之外,普通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