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
读完胡锦刚的文学剧本《血战长沙》,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一种莫名的悲壮和自豪感萦绕于心。那一个个有血有肉、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一场场惨烈的战事跃然纸上,呼之欲出,挥之不去,紧紧地揪住你的心,让你情不自禁地随它而喜因它而悲。剧本以三次长沙会战为背景,艺术地再现了当年中国军民抗击日寇的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展示了敌我双方在战略战术运用上的高超谋略和精彩较量,把我们带回那硝烟弥漫的时代。
八年抗日战争,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立下的汗马功劳不容忽视。三次长沙会战就是在国民党将领薛岳指挥下的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然而以往的文学和影视文本却很少从正面的角度表现他们。《血战长沙》在这方面做出了一定的突破,真实、完整、自然地描摹了这一群长沙会战的将士,把他们生动地呈现在读者(观众)面前。薛岳是剧本的主角,作者对他的刻画也最见功底:刚正不阿、不畏牺牲、不畏权贵、坚持原则、足智多谋,对下属既采用铁的手腕而又爱抚有加、赏罚分明,时刻以身作则,这些性格和特点都是他能够作为一名优秀指挥官的必要条件。对待金钱和女色,他既不迷恋,又不刻意回避,体现出正常的人性。葛先才英勇顽强、敢作敢为,另一方面又流露出花心、小心眼、脾气暴躁、蛮不讲理的一面。真正让我们震撼、体味到悲壮的,是那些着墨不多的一线将士和普通百姓,他们面对敌人的炮火,无不表现出不屈不挠、不畏牺牲的精神,宁死不屈,一息尚存战斗到底,最后纷纷英勇就义。
好的影视剧本,在描绘生动丰富的人性的同时,应该“好看”,《血战长沙》的情节就充满了相当的吸引力。它一下子就能吸引读者,让读者和剧中的人物同呼吸共患难,难以释卷。其原因主要有四点:一是战事即情节本身的紧张、曲折、激烈、悲壮。武汉失守后,长沙成为滇、桂、黔诸省之门户,而湖南又是全国粮食、资源及军工业的重要供应基地,因此,长沙一城之得失,直接关系到全国的抗战局面。这样日军要倾力夺之,我军要奋力守之,其争夺之激烈可想而知。三次会战一次比一次惨烈,我们的心灵更时刻为战事而牵引,为我军的胜利而企盼,为战争的残酷而颤栗,为日寇的荒淫而悲愤;二是场景不断变换,让情节显得更为紧凑;三是多线条交织成网状叙事,让读者全方位了解战争,明晰敌我双方的战略部署,洞悉和审视这次战役;四是相对于战地描写,侧重于战略战术的铺陈与分析。三次长沙会战,双方的较量主要集中在战略战术上,谁的谋略更高一筹,谁就能致胜。剧本对战略战术的全面呈现让读者从更高的层次把握长沙战役,体会到头脑的风暴、智慧的激荡和知识的启迪,文本的吸引力也大为增强。
阅读中我们的情感体验是多维的:对战争的痛恨,对和平的向往;对日寇的愤懑,对英雄的缅怀。它激起我们满腔的斗志和民族情感,唤醒我们的爱国热情,让我们珍惜目前的和平环境。它呼唤中华儿女团结起来,众志成城,建设和平、统一、强大的祖国。它期待着台湾当局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和平统一、不搞分裂,共同珍惜憧憬幸福、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