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编辑工作之老生谈

2002-08-28 来源:中华读书报 闻珂 我有话说
我国社会主义出版事业,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实践,经过市场经济的锻炼与洗礼,取得了非常辉煌的成就:全国五百多家出版社在文化出版领域的全方位进攻与挖掘,形成了年出书十余万种的喜人局面,放眼时下的图书市场,图书品种几乎应有尽有,可谓空前的繁荣,而图书质量也在逐年提高。同时,在树特色、创品牌这一崭新出版理念的指导下,越来越多的出版社在向品牌经营的方向转变,而其转变的结果,便是越来越多的优秀图书及品牌产品奉献在了广大读者的面前。这一切着实令人鼓舞。

但是,正如每个事物都有其两面性一样,图书市场的繁荣并不代表它没有任何问题存在。面对国内出版业日益激烈的竞争,面对加入WTO后国际出版力量即将带来的更大竞争,作为出版战线的前沿阵地——出版社,作为出版社诸环节中的排头兵——编辑,究竟应该怎样尽快适应这种新形势,究竟应该怎样审时度势,开拓创新,与时俱进,成为一个十分紧迫的问题。出版业被人们称为“朝阳产业”,如何将这轮朝阳托起来,使它的前景更加灿烂光明,是所有的出版人应该深入思考的,但更是图书出版的第一责任人——编辑,应该深入思考及认真对待的。在这里,我想仅从编辑的角度,粗略地就新形势下如何做好编辑工作,做一些老生常谈。

坚持正确的出书方向,是编辑工作的头等要务

坚持正确的出书方向,决不是什么新鲜话题。非但如此,恐怕不少人听后还会?之以鼻。因为,在图书出版市场化的今天,在不少出版社早已将经济指标分解到各编辑名下的今天来谈这一点,不免让人感到迂腐及好笑。但是,也正因为如此,笔者才想将它作为一个感受重新提起,想重新对自己也对同行,再一次郑重地强调:坚持正确的出书方向,对我们每一个编辑人员来说,永远都是居重要性之最的问题。因为,要想在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及商业功利的诱惑吸引面前保持一份冷静和清醒,要想自觉地以自己的文化良知来抵制泛商业化对人们精神世界的负面影响,要想为社会为大众提供更多健康有益的精神食粮,使出版工作更加有效地服务于社会主义的两个文明建设,离开了正确的出书方向,是不可能做到的。

确实,对于出版业来说,坚持正确的出版方向绝对是个大事,是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更不能偏离的。但是,它是不是只是领导层的问题?作为一个一般的编辑人员,是不是就可以忽视这一问题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坚持正确的出书方向,是党和国家对每一个出版工作者的基本要求,也是每个编辑人员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领导与一般编辑的责任只是因岗位职责的不同有不同的具体要求而已,在本质上决无任何区别。那种“管方向是头头的事情,编辑只需做好自己业务”的认识,显然是错误的。因为,出版社出版的任何一种图书,都首先要经过编辑之手,它究竟以什么模样进入社会与读者见面,内在质量是优是劣,品味格调是高是低,这里不但有出版方向问题,更有编辑的素质和责任感在内。一些有问题的图书之所以能够流入市场、危害社会,说到底是出版社把关不严、出书方向有误所致,而这和在出版社一线工作的编辑,更是有着最直接的关系。

怎样才能坚持正确的出书方向呢?从编辑的角度说,需要不断地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自己的政治素养及分辨是非的能力,而表现在业务上,就是要为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多出好书,不出坏书,少出平庸书。这“一多一不一少”看似简单,其实正是衡量出书方向的尺码。它虽是老生常谈,但要在实际工作中坚持做好则绝非易事。为什么有的出版社、有的编辑,过去曾因违犯出版规定出了有问题的书受到“黄牌警告”甚至更严重的处分,但却不能接受教训,在新的情况出现时又重新犯了类似的错误呢?说到底,忘记了党的出版方针,没有把握好出书方向,缺乏高度的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是最根本的原因。可见,方向问题至关重要。它是“事关社会风气、民族素质的提高和下一代的成长”的大事,是无论领导和一般编辑都必须时刻牢记的大问题,我们的编辑出版工作,只有坚持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认真落实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按照“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要求,从本职工作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才能保证我们的出版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永远向前。

努力提高图书质量,是编辑工作的不懈追求

一本图书的出版,包含多个环节,其中每一道工序都要为保证它的质量(外在与内在)而操作运行。而其中心的环节,是选题的优化和书稿的审读把关。优化选题是全部编辑业务中最基础的工作,但它同时又是最重要的工作。因为选题不仅体现着出书方向的正确与否,更直接关系到图书内在质量的优劣,决定着读者大众的能否接受。所以,优化选题,是一直以来出版业几乎天天挂在嘴上的一句话,而许多出版社,也的确是将选题的优劣、出书的好坏作为考核或衡量编辑业绩的一个重要标准的。但时至今日,我们似乎并不能说在这一点上出版业已经取得了绝对的成功。放眼望去,跟风出版还大行其道,一些对读者并无裨益的文字垃圾也没有完全从图书市场绝迹……所以,优化选题,是我们今后还应该天天讲的一个话题。

优化了选题并不等于就大功告成了,要向社会、向读者提供一本高质量的图书,还必须在后续的工作中继续努力:认真物色作者,对书稿进行严格的编辑加工。只有从严掌握和控制好这一中心环节,认真负责、一丝不苟,才能打好图书质量的基础,为其他环节的工作创造方便有利的条件。这一点其实无须赘言,因为这样的例子并不鲜见;同样是很好的选题,有的出成了深受读者欢迎的图书,有的则因为内在质量低劣而遭到市场的唾弃和读者的责难。还有一些出版社,经过深入调研、反复论证提出了一套很好的选题设想,本想打造品牌,出成精品甚至于问鼎大奖的,但却或因作者选择有误,或因文稿加工粗糙、编校质量太差而使美好的愿望落了空。这些都是我们编辑人员的前车之鉴。

尤其是现在,出书周期越来越短,为了尽快抢占图书市场,以免给他人造成可乘之机,往往一个好的选题从策化到成书只需很短的时间,这就更为图书质量的保证提出了难题。有些出版社和编辑认为,好的选题就是效益,只要抢先占领了市场,质量差一些没有关系,所谓“萝卜快不洗泥”嘛。(有这种想法者并非少数)但这恰恰进入了一个认识误区,因为最终,质量才是市场,才是效益。

在中国的图书市场和中国的消费者日益成熟的今天,在读者的购书行为更自觉、更理性的今天,如果没有质量做保证,要想在图书市场上分一杯羹,怕只是出版社和编辑一厢情愿。所以,即使在图书的出版许多都已进入了短平快的情况下,质量也应该是时时压在编辑心头的一块重石,不能随便搬开。(当然,这并不是说编辑工作可以像以前那样慢条斯理、十年磨一戏)追求质量,保证质量,将质量视为出版社的生命、编辑的生命,应该是每一个编辑清醒的认识及不懈的追求。

以好书奉献社会,是编辑工作的永恒主题

如果说坚持正确的出书方向是编辑工作的头等要务,优化图书选题、保证图书质量是编辑工作的不懈追求的话,那么,多出好书,以优秀的产品奉献社会,为人类文明的传承与发展做出贡献,则应是编辑工作的永恒主题。

这仍是一句老生谈。因为,提到多编多出好书,不少编辑都会说:这一点还用得着谈吗?这是时刻绷在我们心头的一根弦呀。确实,编辑出版优秀图书,是绝大多数编辑一刻也不敢忘却的最朴素的出版理念,也是衡量和检验编辑工作绩效的一把最无情的尺子。但是要真正做到这一点,也绝非那么简单。

要保证编辑多出好书或只出好书,除了自身能力、水平的提高以外,最主要的,就是要处理好两个效益的关系,在坚持两个效益的统一方面多下功夫。有一些图书,就是因为出版社和编辑只注意了经济效益而忽略了政治效益、社会效益,才在社会和读者中造成了许多不良的影响的。所以,两个效益必须同时兼顾、同时抓好。

从理论上讲,两个效益的关系是应该统一也能够统一的,但在实际工作中,二者常常出现矛盾,遇到这种情况时,选择的标准及编辑的决定就显得至关重要。

所谓好书,其实就是能够满足人民群众的知识渴望和文化需求的,能够对广大读者有所帮助教益的优秀图书。弘扬社会主义的主旋律,发挥出版物的导向作用,多出积极向上、健康有益的读物,是党和国家对宣传媒体的基本要求,也是由出版社的社会属性和社会功能决定的。社会主义的出版社首先是党和国家的意识形态部门,是为社会主义的两个文明建设服务的,这就必须强调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但同时,出版社又是实行企业管理的部门,尤其是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已经把出版社推向了市场,图书的日益市场化也使出版社必须注重经济效益,否则,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便失去了基础,社会效益也就变成了一句空话。所以,出版社及出版物的这一特殊性,就决定了图书这一产品既要投入市场,又“不能完全交给市场去调节”,这就加大了编辑——图书产品第一鉴定人及第一制造人的责任,同时,也逼着编辑在需要选择和需要取舍的时候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取舍。

从我们的工作实践来看,正确处理两个效益,多出好书的方式,大致有四种:第一,两个效益都看好的多出快出;第二,社会效益好而经济效益不明显的量力而出;第三,两个效益一般的尽量不出或少出;第四,经济效益好但社会效益不好的坚决不出。如果能将这些原则性的东西有效地融合进具体的编辑工作,多出好书应该就有了基本保证。

当然,优秀的图书还有许多特定的内涵和指标,决不是单纯地强调某一点就能够达到的。它需要编辑使出浑身解数,需要出版社调动全部力量去精心打造,这里就不再一一细说了。

以上所絮的几点,确乎是老生常谈。但细想起来,自己从事编辑工作近二十年,却并没有真正把这些问题解决好。所以,重谈这些老调,只为温故知新,勉励自己也与广大编辑共勉。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