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现在面前的《不只中国木建筑》,是目前所能见到的国内外有关中国建筑的出版物中最为新颖、独特和生动活泼的一种。它尝试了一种全新的表达方式,来描述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的基本特征以及这些特征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这样的一种方式正如李乾郎教授所言,是与大家分享对某种特定知识和对象的一种理解。这种分享的过程无论对于受众还是传播者或从事研究者来说,都是一种非常愉悦的过程。
作者用带有感性的笔调,写下了16篇平易隽永的文章,从伐木丁丁到累土筑台,从运笔书字到叠木为架,从巍巍屋顶到层层台基,从深深宫院到茫茫市井——时而化作穿堂的微风,时而化作入檐的燕子,拂掠过建筑历史的悠悠长河与千家万户的梁檩柱椽,冥与物会,心意交通。一时间,原本静穆无声的木石砖瓦仿佛苏醒了沉睡已久的美丽魂魄,蠢蠢欲动,切切私语。感性的体悟,理性的回味,然后是诗意的分享,配以精致的图片,雅致而闲适的版式,一如摩挲窗棂的微风,亲吻瓦砻的细雨,令人对先辈的创造油然而生一丝敬意。
某种意义上,建筑既是观念的产物,也是物质的产物。所谓观念的产物,指的是,建筑反映了其所建造年代社会人们的信仰、习俗、审美观念等等非物质的特征;而所谓物质的产物是指建筑反映了其所建造年代社会的技术、工艺、经济发展水平。一定时代的建筑艺术成就反映了当时当地人们的思想、信仰、风俗习惯、审美倾向和经济、技术、文化发展水平。从这个意义上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是时代变迁的见证,鲜明地反映了生活在一定空间范围里的人们的某些共同的特征。一个地方的人有一个地方的生活习惯、文化传统,一个地方的建筑也有其特定的个性。而不同的建筑和生活在其中的不同的人又结合在一起,互相影响、互相塑造。由此,一个地方也就有一个地方不同的文化传统、生活习惯、建筑风格、景观特征。建筑的这种地方性特征对于文化多样性的产生和表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也因为这个原因,建筑成了认识和理解一种独特文化的重要手段。
长久以来,以木结构为主要特征的中国传统建筑和以砖石结构为特征的西方建筑形成了世界范围内的两大主要建筑类型。由于各自结构特征和文化传统的不同,也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风格和特征。在漫长的岁月里,中国的木结构建筑体系经历着连续而缓慢的发展,这种变化体现在各类建筑的各种组成部分,如承重构件、屋顶、装饰、基座等等,但无论怎样变化,“墙倒屋不塌”这一木构建筑的基本特征却一直保留着。由此,也造成一般人认为中国的木结构建筑一成不变的印象。与此相对照,西方建筑的发展则体现出急风骤雨般的特征,不同的时代有着显著不同的风格,希腊、罗马、哥特、拜占庭、文艺复兴、巴洛克、洛可可、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等等,各领风骚,你方唱罢我登台。一部西方建筑的历史也可以看成是建筑风格发展演变的历史。某种意义上,两种建筑的历史也折射出两种不同文明发展、变化的历史。
遗憾的是,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中长久存在的“重道轻器”观念的影响,木构建筑未受到足够的重视。人们更多的只是把建筑简单的理解为“盖房子”,而“盖房子”这一行为过程及其产物的文化特征也少有人问津,中国历史上汗牛充栋的文化典籍里鲜有系统研究、记载建筑的篇章。这种影响直到现在还广泛的影响着人们的理念:一是,在大规模的城市开发建设中,传统建筑遗产正面临严峻挑战;二是,我们也非常缺乏比较系统而又深入浅出地向公众介绍中国建筑的读物。很多已经出版的读物无论从内容的表达还是表达的内容看,都没有完全跳出专业教科书的框框,因此,我们也一直期待着能有一部新颖、独特、生动活泼地介绍中国建筑的读物面世。这样的期待直到不久前才得以实现,《不只中国木建筑》就是这样一部“很中国的”介绍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的书。
与以往已有的出版物不同,该书不只在表达形式上显得非常另类,以至于可能会有人觉得是否有些野狐禅,更重要的是其背后的观念差异,一定意义上,这也反映了某种学术视野的差异。既往的有关木建筑的出版物虽然也是分门别类地介绍一些知识,但更多的是把这些内容当作一种静态的存在,而不是看作一种活生生的事物。对象和作者本身也就成为主客体鲜明的一种关系。相反,《不只中国木建筑》的作者在书中体现出了物我两忘、主客交融的境界,完全融入到了所描述的对象中去了,给我们带来了分享的快乐。由此,也避免了一般将各种知识静态地分门别类地予以介绍的局面(与之对应的则是对客观世界进行分门别类分析的西方化的视点),而代之以对客观世界的整体性的宏观的把握,这种认识和叙述的方法是十分典型的中国式的。相应的,中国的木构建筑也就在这里被理解为一种活生生的有生命力的系统,表现在书中,就体现为系统性和开放性的良好结合。全书的16篇文章既自成一体又可以完全不按照顺序来翻阅,可以随意从哪一篇文章开始,每一个部分的内容都是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完全可以不顾及一般阅读的所谓系统性和完整性,既可以无起点,也可以无终点。就方便阅读这一点而言,这本书有一点类似于杂志,某种意义上,甚至比杂志更便于阅读,每一章都只有寥寥数语,配上多幅插图,即使不看文字,那些插图就已经很有趣了。而其中的少量文字又和插图配合得非常默契,以至于你尽可以把这本书当成一部很好玩的连环画来看,非常有趣,甚至时不时会引来一丝会心的微笑。真是快意阅读。
作者赵广超与我们共同分享的是他对中国建筑的理解和体验,我们也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分享这种理解和体验,从而对先辈的智慧与创造多一份尊重。
(《不只中国木建筑》,赵广超著,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6月第1版,78.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