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操作中,我们往往碰到这样的尴尬:一个选题,从理论上讲,具有前瞻性和合理性。也就是说,从理论上讲,是行得通的,市场应该接受的。但等图书做出来,却不受市场肯定。我将编辑不成功的失落感归结于:编辑的“厨师”手艺还不过关。
什么是好的图书以及好销售的书,我们可以从书本上,经验中得来,但图书市场是与时俱进的,瞬息万变的,编辑的工作就是将属于理念范畴的东西烹调成色香味俱佳的艺术品,让读者接受享用,能让读者快乐地成为你的文化理念的俘虏,那你是高手。
在这里,我想讲一个关于唐代石匠的故事。
大家都知道著名的黄金分割原理,这一比例对科学美学、形式美学、建筑美学、绘画艺术、音乐艺术都产生过深刻的影响。德国哲学家、美学家莱辛是黑格尔的学生。他于1854年发表的《人类躯体平衡新论》和1855年发表的《美学研究》这两本书正式提出了“黄金分割”原理,并进行了理论阐述。他对人体进行了大量测算,发现人的肚脐正好是人体垂直高度的黄金分割点,膝盖骨是大腿和小腿的黄金分割点,肘关节是手臂的黄金分割点。莱辛还研究了古代一些著名建筑、雕塑和绘画中的比例问题。并运用归纳法导出结论说,黄金分割是解开自然美和艺术美奥秘的关键。据说许多美丽的雕塑都是按照黄金比例来塑造的。按理说,雕像的头的大小与身体的大小比例,雕像上半身和下半身的比例,如果都能按照此规律界定,应该都是美丽的雕像。
唐朝的一位石匠没有按黄金分割的比例来雕塑皇帝交给他的神圣任务k k那是一座无比高大的佛像。他是一位很有名气的石匠,雕塑过许多的佛像,他的徒弟很佩服自己的师傅,可是这一次,师傅并没有像通常那样按人体比例雕塑佛像,而是把佛像的头雕的很大,雕出的身子显的过小,肩膀显的过宽,石匠的徒弟疑惑地问师傅,为什么要这样做,师傅的回答很让我折服。“人们从低处看佛像,高大的佛像如果按照通常的比例来雕塑,仰视的结果使远远的佛像的头很小,肩膀很窄,近处的佛像身子过大。我这样雕塑出来的佛像,人们看起来反而是正常比例的佛像了。”石匠如是答。
这位石匠在艺术实践中积累了美的规律,他实际上是将黄金分割定律运用自如了,才能雕刻出这看似不符合美的比例的要求,实际上符合美的标准的佛像。因为他考虑了受众的感觉,他不是从定律本身,不是从自身考虑,而是从佛像脚下的膜拜者的视角考虑问题,所以,他是高超的艺人,而不是个死抠定律的匠人。
策划选题的过程,是我们按照市场调查,按照专家意见,按照经验推断出我们认为的“正确选题”的过程。所以我们通常是知道什么是“正确”的选题的。但将选题付诸实施的过程是为选题穿上美丽的艺术外衣的过程。如果能像这位石匠一样,将理论和实际灵活结合,这个选题就会成功。
海燕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通史(彩图版)》就是个例子。它于2000年1月出版,第一次印刷6500套,2000年7月第二次印刷7000套,至2000年12月销售超过10000套。《中国通史(彩图版)》成了当年的热销图书,凭借其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它获得了2000年第十二届中国图书奖。在版权贸易中,它也独领风骚,香港中华书局购买了它的中文繁体字版权,韩国原野出版社购买了本书的韩文版权。
我觉得,海燕出版社的《中国通史(彩图版)》正是充分考虑了受众的心理,而且下足工夫,使出浑身解数,将文化大理念烹调得色香味俱全,才获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功。
选题的正确性自不必说。让国民了解中国的历史,感受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是文化人的使命,也是永恒不变的图书选题。江泽民总书记曾于1999年《中国通史》出版之际,写信向主编白寿彝先生祝贺。在信中指出:“全党全社会都应该重视对中国历史的学习,特别是要在青少年中普及中国历史的基本知识,以使他们学习掌握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牢固树立爱国主义精神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激励他们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奉献力量。”
这样的选题,很多人都会想到,但海燕出版社得利在动作快。在当今这样的信息时代,抓住一个选题,一定要快速反应才能赢得战机,否则,好选题也会成烫手山芋。关于这点,我们不想多说。我们主要探讨,历史图书市场上也多,为什么《中国通史(彩图版)》就成功地脱颖而出了?
理由很简单,出版社针对当代的读者口味,精心为他们烹调了这道文化大餐。
郑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民的一番话很能说明问题,他在谈到对《中国通史(彩图版)》的看法时说:“这是一部将枯燥的历史直观形象、生动有趣地表现出来优秀图书。”“这部书选材比较精到、立意新颖,在浩如烟海的历史资料中,在选什么,选多少上都很见功底……”
中国人民大学前校长李文海教授在《让群众了解历史,让历史激励群众》中,这样评论本书:“一般的历史知识普及读物,为了精简内容,压缩篇幅,往往用类似“压缩饼干”的办法,把丰富复杂、生动多彩的历史内容,变成干巴巴的,难以引起读者的浓厚兴趣。本书在这方面也有很好的创新。虽然在不算太大的篇幅中要反映整个中华民族从远古到清朝的漫长历史,但作者仍然经过精心挑选,详其所当详,略其所当略……”
图文并茂的《中国通史》,在编排的艺术性上很下了一番工夫,它以史为线,回避枯燥的论述,吸收故事题材的长处,回避其易见点难见面的短处;吸收图典的直观形象的优越性,回避有图无史的弱项。通过这样点、线、面结合,5000多幅图片的使用,使《中国通史》有着非常大的可读性和收藏性。
取材的详略得当,语言的通俗易懂,版面设计的灵活多变,色彩运用的琳琅满目,印刷纸张的精美,这一切努力,都是为了让《中国通史》穿上美丽的外衣,让读图时代的读者被它所吸引,而不是只有历史学家喜欢它。
分量重的选题,就像鲍鱼一样,是好东西,但如不能将它做的可口,没有人愿意吃,那真可惜了这材料。而且,广东口味的鲍鱼宴也不一定适合河南人的口味,所以,不同的图书选题针对不同的销售对象也应该有不同的考虑。如果《中国通史(彩图版)》开始的策划设计就是走史学资料而非通俗读本的路子,那从装帧到内容必然会与现在完全不同。话题扯的远一些,我们看重分量重的选题,分量轻的选题就不需要精心料理了吗?否!糊辣汤是河南的小吃,郑州很多地摊都卖,但有一家的生意特别好,很多人开着轿车赶去品尝,询问过后知道,原来,他们的秘诀在于,做糊辣汤时用的底汤全是用牛油、牛骨、牛肉熬出来的高汤,所以,他们的糊辣汤特别香,特别有味道。这使我想到,有些看似大众化的选题,实际是可以粗粮细作的。你用不用心做,读者是可以看出来的。这就是为什么同样的选题,有的出版社做的就畅销,有的就滞销。
编辑像个营养师,为读者挑选搭配有利于健康的精神食粮的原材料,挑剔的读者不会因为你的原材料营养丰富就一定接受你的菜肴,编辑还得是个经验丰富的大厨师,针对不同的口味、要求,烹调出各色诱人的菜式,这样,才能让读者心甘情愿地吃下你的菜,同时吃下你为他们准备的营养。(《中国通史(彩图版)》,海燕出版社出版,平价本360元一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