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朱自清先生是文学家,又曾当过中学教师,后来是知名大学的知名教授。由他编著中学语文教材和参考书,自然是既能从整体上高屋建瓴,又能在局部处洞察幽微;既能注意感性的体察启悟,又能进行深入的理性分析。这使我想到当前的语文教学和中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近年来关于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讨论成为热点,许多批评者指出目前语文教学的弊端是将充满人性之美、最具趣味的语文变成枯燥乏味的技艺之学、知识之学,乃至变为一种应试训练。我想,造成这一弊端的关键是语文教材的编写过于强调语言学内容和字词语法训练,忽视文学因素,把人文教育完全排除在语文教学之外,因而使语文变成了一门纯粹技术性的课程。再看看书店里的“练习册”、“AB卷”之类的教参书充斥柜台,类同旧时代“程墨”、“房稿”一类的高考作文指导书大行其道,编者和书商只盯着学生们的口袋,而真正由行家编写的、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的语文指导书籍又有多少?上世纪初到四十年代,一大批卓有成就的文史学者和作家非常热心于语文教学,梁启超、叶圣陶、朱自清、朱光潜、陈望道等许多一流学者和作家或编写教科书,或参与讨论,或著语文教法书,对当时的语文教育给予了巨大的影响和实际的指导。而现在的文科学者和作家们则埋首在自己的学术圈子里经营鸿篇大著,或专心于撰写科研论文,少有人垂顾中学语文教学现状。或许也有学者和作家注意到当前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问题,但真正愿意像朱自清先生这样动手为中小学语文教学做些实际工作的人恐怕是少有的。
二、第二个问题是由第一个问题而来,为什么专家教授们不愿或不屑于编著中小学语文指导书?这恐怕还与现在的职称评审制度和评定学者地位的标准有关。现在评定教授、晋升博导只看是不是有高水平的、有学科建树的科研论文和学术专著,因而学者们只好埋头经营高深艰涩的理论论文和体大论宏的理论专著,而这些区区中学语文教学指导书算是科研成果吗?这些“小儿科”的书怕是难入今天的学者专家的“法眼”的。所以我想,以当年清华中文系主任朱自清先生的《读书指导》、《经典常谈》等几本著作,拿到今天来评职称、晋博导,恐怕是不行的。
而事实上,与阅读这类学生指导书的人数相比,真正阅读那些高深的理论专著的人是寥寥无几的专业人员。语文素质是一个人的根本素质之一,所以,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文学者,对国民语文素质的提高应该有必要的关注。研究学术的目的在于为社会所用,与社会毫无关系的学问,无权要求得到社会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