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生命的追问

2002-09-11 来源:中华读书报 杨泽 文 我有话说
《病隙碎笔》,史铁生著,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在我的印象中,最早阅读史铁生的文字是其短篇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此后二十年的时间里,他所创作的作品,只要报刊上见了就读,书店里见了就买。要说原因就在于他的文字是最值得信赖的。可以说,无论是生存的坚毅还是为文的真诚,像史铁生这样的写作者是少见的,正如他是当今少见的轮椅上的写作者一样。特别是新近阅读他的《病隙碎笔》时,我的内心深处更是不时泛起波澜,让我对生命的内涵与要义有了更深刻的领悟。

在读者看来,命运对史铁生来说近于残酷。他1951年生于北京,1969年赴延安插队,1972年双腿瘫痪回到北京,1974年开始在某街道工厂做工,七年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疗养,现在唯有靠定期的“透析血液”才得以延长生命。然而让广大读者感到欣慰的是,史铁生一直以一种坦然的心态来正视自己的命运。在他看来,既然“人间戏剧”需要各种各样的角色,而“命运”又让自己只能是其中之一,不可以调换,那么就只好尽力当好自己的角色了。而要做到这一点,则必须树立起“苦难极处不可以消失希望”的坚强信念。事实是,在暗自回答了“上帝对我并没有做错什么”以及“疾病,并非残疾人所独有”的问题后,史铁生果真“把最好的惩罚之地看成了人生的锤炼之地”,于是写作成了别无选择之途或者说是最好的选择方式。从形而上来讲,“写作,多是因为看见了人间的残缺”;从形而下来讲,“写作为生是一件被逼无奈的事”。但不管怎么说,史铁生已不只是一个轮椅上的病患者。他“在任何熟悉的地方能看出一种陌生”,并“在看似已经明朗的地方开始了文学的迷茫路”,以至于很快有了“作家应该贡献自己的迷途”这样一个鲜明的创作观。让人动容的是,他在二十年间努力“贡献自己的迷途”时,始终牢牢地坚守着自己的尊生理念与民间视角。

对史铁生而言,《病隙碎笔》已不是单纯数量上的又一本散文随笔集,而是一部充满了生命体验的人生笔记。因为他深深明白,上帝让自己写作的时间只会越来越少,故而不论病痛如何折磨自己,他都要尽力挤出时间一次次地唤醒因病痛而日渐麻木的心灵,然后对所在的世界和所处的时代进行审视,对生命状态和人生意义进行思考。于是也就有了关乎人生命运的“成长”、“生病”、“爱情”、“金钱”、“生存”、“道义”、“信仰”、“死亡”等等诸多感悟文字。可以说,凡是个体生命必须正视的问题和必须开解的难题,史铁生都没有回避与躲闪,而是调动了生命的全部激情与智慧一一地解答,从而让读者不时产生心灵的强烈共鸣。比如“生病”,他是这样领悟出一种很现实的人生观:“生病也是生活体验之一种,甚或算得上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体会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详。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非把人的特点丢了?便觉天昏地暗。等到又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念起往日时光,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

通读完《病隙碎笔》之后,我才真正发现:原来书中243则充满智慧与安详的随笔文字,是作者以生命的追问方式来不断捕捉思想的火花而逐一写成的,其过程长达三年多。由此,我们不难理解史铁生在书中所说的一句话:“生命本无意义,是‘我’使(自己的)生命获得了意义。”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