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不是么?翻开那古典诗词,月亮也就呼之欲出:“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无论是人间还是天上,世间只有情难诉,而最富有诗意的男女爱情却总是要向那一轮圆月诉说,月亮成了爱情的证明——“月亮代表我的心”。自古以来,月亮、爱情和诗就这样难解难分。月悬于天,离人间何其遥远,而人与它的感情又是何等亲近!它不仅是爱情的使者,也是乡情友情家国情的纽带:“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离人无语月无声,明月有光人有情”。“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不知是月亮有情还是人有情。月亮不知承载了多少人的情。诗缘情,以月达情,以月入诗,不胜枚举。古代几乎没有不写月的诗人,因此,从诗中看月,触目即是:“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安寝北堂上,明月入我牖”。“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弯月弓月钩月残月圆月,月牙月船月轮等等,意象万千,应有尽有。至于诗仙李白,几乎就是与月同醉共舞,情寄于月,魂系于月,简直可以说诗兴与月同起落,一生不知写下了多少脍炙人口的咏月诗句:“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青天有月几时来?我今停杯一问之”。“月明如素愁不眠”,“长州孤月向谁明”,“我寄愁心与明月”,“欲上青天览明月”……
就是那一轮素月,人们赋予了它多少情感和诗意呵!天上那几样东西,太阳光芒万丈,君临天下,人不能与它对视,也不能与它对话,它是君,是律令。爱你没商量。星星又太遥远了,扑朔迷离,闪烁无定,不足为信。惟有那轮月,悬于高天或衔于远山,挂于树梢或游于屋檐,“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与人间总是那么亲近与绵缠,一圆一缺皆有信,一望一朔永如期,来来往往,去去还还,岂不是来伴人间?千百年来,人们向它诉说苦恼,向它寄托相思,向它倾诉心曲,可以说,它是个体情感释放的知音,是个体精神自由的帆船,是人间的彼岸世界,怎能不令人浮想联翩、诗意盎然?然而,高处不胜寒,何似在人间。在人间,还是与月结下了不解之缘,无论怎样悲欢离合,还是希望那个大团圆。太阳那么伟大,人们没有为它设立一个节日,而偏偏为月亮设立了中秋节,“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户仰头看”,望的是团圆,寄的是情感。重情重义重伦理的中国人,与月难舍难分,“空篱旧圃秋无迹,瘦月清霜梦有知”。几千年的传统农业社会,中华民族偏偏使用的是阴历,阴历就是根据月亮的变化规律而创建的历法,可见中国人对月的观察和体验。很显然,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着一脉朴素无华、隐逸高蹈、诗意绵绵的月文化,它是一种表达个体生命体验的文化,是与老百姓的情感方式密不可分的民间文化。有月相伴,就有精神的自由飞升,就有诗兴,就是一种诗意的栖居,难怪有那么多人写诗。
皎洁清丽的月光如流如泻,才有了夜的风情和韵致,才有了夜的悠远和宁静。才有了静夜思。月色,是夜之魂。荷塘月色今何在,复有骚人对月吟?
久居都市的人,已经很少注意到天上那个月亮,也很少留意地上的月光。地上还有月光吗?如今的大都市都是“不夜城”,灯火通明,霓虹闪烁,即使还有月光如故,那素淡的月色也早被红红绿绿、耀眼夺目的灯光遮盖。大街上的行人,脚步匆匆,心事重重,哪里还有闲心注意什么与己无关的月光?只见万千灯火,不见一轮素月。一年到头,只有中秋节被商人精心打造——商翁之意不在月,在乎月饼!一块月饼也能赚上十元百元,也算是月亮为现代经济作出的一点贡献吧?也许只有商人还记着天上那个月亮,因为它每年能为商人提供一次赚钱的机会。现代社会的规律就是这样,什么不能和赚钱连在一起,什么就会被遗忘。月光就是被人们遗忘的事物之一。不知是人们遗忘了月亮,人们的生活才失去了诗意,还是因为人们的生活失去了诗意,人们才遗忘了月亮?反正今人不见古时月,也不见古人笔下那月光与诗意。
惟有闲心能见月,惟有诗心能赏月,惟有痴心能醉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