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这部《文史资料存稿选编》的成书过程及编纂方针原则等问题,记者采访了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主任朱作霖先生。据他介绍,人民政协的文史资料工作是1959年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倡导下开展起来的。当时周总理指出:“戊戌以来是中国社会变动极大的时期,有关这个时期的历史资料要从各个方面记载下来。”为此,他号召60岁以上的政协委员都能把自己的“三亲”史料留给后代,作为对社会的贡献。此后,全国各级政协相继成立了专门的文史工作机构,积极开展了对近现代史资料的征集、研究、编辑和出版工作。到上世纪末,各级政协征集到的“三亲”史料20多亿字,其中有10多亿字已被发表出版,但由于种种原因,尚有七八亿字的稿件未被利用而存放在资料库里。鉴于此,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同志在1998年5月及时提出了抢救库存资料的任务。
根据李瑞环主席的指示,全国政协文史委从1999年春开始组织力量,研究、制订抢救措施。同年7月召开了全国政协与地方政协清库大协作会议,全国所有的省级政协和绝大多数副省级市政协参加了协作行列,参与的专家学者、文史工作者多达500余人。他们经过一年的认真挑选,从数以亿计的库存资料中筛选出5000万字拟用稿件,再经过一年的反复精选,又从拟用稿件中挑选出3445万字史料价值相对较高的文稿,按专题分类审核、查实去重、编辑加工,于2001年夏形成了《文史资料存稿选编》初稿,进入终审阶段。为保证丛书质量,全国政协文史委邀请中央党校、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国防大学、军事科学院等12家单位的有关专家,在地方政协分册终审的基础上,进行全面终审,直到今年春季才交付出版。
对这套政协文史资料的出版,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王晓秋给予了很客观的评价。他认为,在中国近现代史史料中,除了档案、报刊、书信、日记及各种著述、诗文等以外,亲历者的回忆录和口述记录也是一项重要的史料来源。因为这些亲历者往往能提供一些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鲜为人知的内幕和细节,反映某些历史的真相和侧面,有助于填补一般历史记载之空白与不足,甚至澄清某些记载之遗漏和错误。因此,它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同时他还提醒人们,在阅读这些史料时,应考虑到作者当时的身分、处境,对史实的了解和认识,以至个人的立场、感情等因素,可能产生片面性和局限性。在研究中需要进一步加以梳理、鉴别、考证,才能作出比较客观科学的分析和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