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译作:原作生命的拓展与延伸

2002-09-18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从时间的角度看,译作与原作有先后之分;从译作与原作的同源性来看,它们之间有着天然的血缘关系。不可否认,译作的诞生,得益于原作的生命。没有原作,便不可能有译作的孕育与诞生。从原作的生命要素来看,其意象、情节、人物、故事,其内含的一切创造因素,构成了译作生命的基础。当我们在强调译作与原作这种生命姻缘关系的同时,从文本生成和文本形成的角度,我们又不得不对译作自身的生命作一界定,对译作的地位作一探究。

文本生成有赖于“文化语境”。翻译,作为对原作的一种阐释,对原文本所赖以生成的“文化语境”是万万不能忽视的,不然对原文本的理解以及对原文本的表现便可能陷入误区,造成误解。一个合格的译者,通晓出发语与目的语两种文字,也具有了解原作所赖以生成的“文化语境”的条件。然而,在翻译的过程中,在译作生成的过程中,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现实:由于语言的转换,原作的语言土壤变了,原作所赖以生存的“文化语境”必须在另一种语言所沉积的文化土壤中重新构建,而这一构建所遇到的抵抗或经受的考验则有可能来自于各个层面:目的语的文化层面,目的语的语言层面,目的语读者的心理层面以及目的语读者的接受层面等等。语言变了,文化土壤变了,读者也变了,译作由此为原作打开了新的空间。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德里达认为:“翻译在一种新的躯体、新的文化中打开了文本的崭新历史。”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译作为原作拓展了生命的空间,且在这新开启的空间中赋予了原作新的价值。在新的文化语境之中,作为原作生命的延续的的译作,面对新的读者,便开始了新的阅读与接受的历史。

多亏译者,原作的生命得以在时间与空间的意义上拓展、延续。在这个过程中,原作依靠译作续写它的历史。但是,在新的文化语境中,开始的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它要与目的语文化、目的语文学相遇,而这种相遇,“不仅是认识和欣赏,还包括相互的以新的方式重新阐释。即以原来存在于一种文化中的思维方式去解读(或误读)另一种文化的文本,因而获得对该文本全新的诠释与理解。”(乐黛云语)对原作而言,这无疑是自身的一种丰富和发展。同时,又在新的文化语境中,起着在出发语文化中没有起到的作用。考察中西翻译史,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个事实:一部著作的价值,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翻译的历史来进行衡量。一部真正有个性、有价值的作品,它召唤着阐释,召唤着翻译,期待着与译者的历史奇遇,去延续新的生命,开拓新的空间。无论是语内翻译,还是语际翻译,对一部作品而言,被翻译的机会越多,其生命力就越强大,没有翻译,便没有一部作品的不朽。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