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王家平:灵魂跋涉处的地震

2002-09-25 来源:中华读书报 萧豫 文 我有话说

1998年6月1日零点时分,一场突发地震来临了,有位年轻学者本能地只带了两样“宝贝”逃离现场。一是他那1岁多的女儿,二是一个黑包,包里既非黄金也非白银,而是一本关于鲁迅先生的书稿。因为在他心里,女儿和书稿最最珍贵,都是自己生命——自然生命与精神生命的结晶。

这位学者就是首都师大的王家平副教授,这部书稿就是他切问近思之路上的第一部灵魂跋涉之作《鲁迅精神世界凝视》。也就是从这本书开始,他自觉将自我生命与学术生命融为一体,赐与他们相同的神圣性,和鲁迅一样义无反顾地走上了一条刺丛里的求索之路。正如他自己谈到的:“这些年经历了某种精神上的地震,有了属于自己生存的荒诞感,漂泊感,以及身心交瘁的挣扎中的绝望体验,终于与鲁迅的心灵相通。这才拿起笔来。”所以,那些优秀的中老一辈鲁迅研究者忧伤而富有激情的知识分子气质,在年轻的王家平这里也得到淋漓的体现。这本专著从悲剧性体认、心灵的阴影、存在的关怀、终极性追思四个通道,去感悟鲁迅曾经体验过的一切,展示了鲁迅对个体生命艰难的探寻轨迹。

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学术界出现一种贬低、歪曲鲁迅遗产的言论,作为专业研究者对此如何应对呢?王家平认为,一方面要对种种曲解鲁迅的观点做正面的回应。另一方面,研究者应花大力气实事求是开展鲁迅研究工作,把鲁迅精神世界真实可亲的一面展示在公众面前,把鲁迅思想和艺术的伟大创造性不断挖掘出来。.

当然,除了纯粹个体的生命体验以外,他也很注重研究中的实证精神,这又与前者息息相关。鲁迅先生曾说过,中国人是最擅长瞒与骗的,但知识分子应担当起说真话的责任,无独有偶,王家平除了鲁迅这一生的情结外,另一个情结便是“文革”的罪恶与苦难。这一关注从他在北大做博士学位论文就开始了,到现在,已在海外付梓出版了《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诗歌研究》(韩国新星出版社)和《红卫兵诗歌研究》(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系中外学术界首次对“文革”时期诗歌作系统化研究的成果。目前学术界基本都把“文革”时期当作荒芜时期,真正系统化的研究仍付之阙如,这两本专著研究表明,开展“文革”时期诗歌研究有重要学术价值,可能会成为目前已经显得相当拥挤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的一个学术生长点。现在听他谈起为掌握原始资料的辗转艰辛,和阅读后的惊撼创痛——又是一个心灵上的地震,也能深觉他的悲凉之感和沉郁之情。然而,对他者(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遭遇与扭曲)怜悯中的宽容,对自己(作为知识分子整体一员)内省后的拷问,更让人想起俄罗斯知识分子式的情怀——令人感动和辛酸的那种。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