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不过是一个普通城市,没有太多吸引人的地方,但是,为什么竟使我这样一个不甘安于现状的人竟能从绕膝父母到四世同堂,一步不动地呆上一辈子?所以有人问我,这个城市究竟有哪些魅力让我久居下来?我也曾从历史到现状想过几遍,确能找出百十来个理由用来做解释,但我认为最重要的则是八个字,那就是天津是一块“四通八达,华洋杂处”的宝地。
天津的地理位置相当优越,面临大海,背靠京城,又是南粮北运的转运站,四方往来的士宦商贾,其行旅大都经由天津,广洋杂货亦多从此转输内地。据当时人记载,清初的天津已是“镇城百货交集”的都会。康熙时的《天津卫志》对这种盛况曾有所概括说:“天津去神京(指北京)二百余里,当南北往来之冲,南运数万之漕悉道经于此。舟楫之所咸临,商贾之所萃集,五方之民所杂处……名虽曰卫,实在一大都会所莫能过也”。河海滩涂更使天津成为有渔盐之利的富庶之地,社会生活相当繁荣。水路交通,贯通南北,百货骈集,贸迁有无。近代以来,铁路的铺设,更增方便。京津往返,不过咫尺,尤利官场宦海的潮涨潮落;风云变幻,信息纷陈,使人耳目时新,生活丰富多彩。“四通八达”带来的种种利便,不知不觉地让我留了下来,渐渐习惯于天津的人情风物。没有想到,在烟雨迷茫中,一过就是70多年!
但是,不能不注意到,这座城市又是曾经蒙受过凌辱的地方。近代以来,以英国为首的外国侵略者的悍然入侵——白河投书,北塘进犯,胁制订约,强迫开埠,尤其是划定租界,制造国中之国的畸形发展,终于使天津成为一座“华洋杂处”的城市。侵略者的别有用心,固无容赘言;但他们为了自己更好地占有和生活起居的需要,客观上也带进来一些现代化的设施和城市管理措施以及生活习惯等等,这使我能较早较多地看到世界,不时接触个别洋人,还能看到听到一些新东西,消除一定的闭塞心理,无奈地从中获取一点现在看来已是微不足道的外界信息。就因为指望从这么一丝丝缝隙间能让我在那积弱的年代里,呼吸到一点点可怜的西风,而吸引住我居留在这座城市里。
当然,“四通八达,华洋杂处”只不过是最初吸引我住下来的理由,后来住惯了,也就“安土重迁”,不想再搬动。哪里想到,一住就是70多年。人到暮年,更懒得搬迁。看来只好终老天津,不做他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