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届书市上,几家大型出版集团的集团化状况成为业界的一个关注点。客观地说,几家出版集团在本届书市上的展位特征和整体形象稍嫌逊色,因而有人认为,这些大型出版集团仅仅是松散性联合,压力不大,集团化冲锋也没有新的进展。但是几家出版集团的老总都对这一说法表示了不同的观点。
中国出版集团是自组建后首次亮相书市,其管委会副主任聂震宁认为,他不能接受“翻牌集团”这样的议论。出版集团的成长需要一定的时间,不可能一蹴而就。相比较于在今年5月的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换牌子”的告知性行动,中国出版集团在本次书市上开始表现出其整体化与个性化结合的发展思路。比如集团的成员出版社整体策划、整体着装、集中展示,以集团为主导,从形象到内容都逐渐进行整合,在对待出版集团的成长问题上,应该有一种科学的态度。广东出版集团是国家最早批准的大型出版集团之一,自1999年挂牌以来,集团组建的过程颇费周折,其间几次分分合合,由此也可看出中国出版业集团化进程的不易。辽宁出版集团的有关人士告诉记者,出版集团的组建和成熟过程中压力并不少,但这是一个大工程,就像烧开水,不可能从冷水一下子沸腾起来。这次书市上辽宁出版集团虽然看似比较低调,但实际上是在酝酿着一个大行动。据透露,书市结束后,该集团将在营造核心竞争力中着力加强投资行为,以经济杠杆扶持和引导品牌图书的建设。这无疑将使出版集团的建设向前迈进一大步。
当汹涌的大潮落下,中流砥柱显示强势。华艺出版社副社长金丽红认为,民营书业的选题策划越来越成熟,表面上参展人数似乎逐届减少,实际上小而平庸的图书出版正逐渐被淘汰,规模大、运作好的出版公司风头正健。“读书人”、“光明书架”、“正源”等图书出版渐成规模。有头脑、高水平的书业老板,敏锐地捕捉到国外的出版新动向,不断开拓新的市场。出版界的人才竞争越来越激烈,出现“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局面,有实力的出版社不惜代价抢挖业界精英。不论主渠道还是民营渠道,大家的目标是一致的,运作能力有所提升,品牌成为追求的目标。中国社科出版社宣传策划部主任王磊认为,民营渠道正在向“1.5渠道”发展。他们利用灵活的机制逐步探讨新的模式,善借外脑,从销售角度注入资金,抢占市场份额。
当书市渐趋走向成熟,大家注重的不单是外在形象的展示,更重要的是同行交流信息。然而当大家对形象展示稍有淡漠时,书界冲出一匹黑马。中信出版社的在本次书市的亮相让人耳目一新,他们注入几十万元资金打造中信品牌,给人的感觉是本本都是好书。王磊认为,书市不是“神仙会”,出版社应该认识到,书市不但是促进当地发展,还应开拓当地的图书市场。每参加一次书市,与当地媒体沟通、占领当地的图书市场,才能使书市功能增加、使书业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
台湾出版界首次组团参加全国书市,带来了不少新鲜的气息。这次台湾代表团共有90多家台湾出版机构参加书市,带来4大门类7000余种图书,以科技、经济类书籍为主,还有大量台湾研究的资料、台湾学者的研究文献以及生活时尚类书籍。厦门对外图书交流中心国际业务部经理申显扬说:“台湾的图书整体上可用两个字加以概括:实用。在竞争激烈的生活中,他们更需要轻松、经济又实用的图书,既能节省时间,又能达到效果。这次台湾出版界参加书市只是为了展示和征订,很多内地出版社看到好书后马上想谈版权,这是我们没想到的。应该设置版权交易的展台,这样交易量会更大。”
台湾展台整体设计与他们图书出版的理念相一致,即简单实用。这次订货效果不错,出乎台湾出版界的意料,他们以“不是爬楼梯而是乘电梯”来形容内地书界的繁荣之快。台湾城邦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苏拾平与内地很多出版商有密切的联系,反而没有在书市上参展。他认为台湾跟内地相比,书市形式首先有很大的不同。台湾没有订货会形式的书市,他们的书市只是纯粹地让读者买书,没有专门由业界参与的书市。苏拾平经常参加世界各地的书业盛会,而在内地书市上感受最深的书市越来越蓬勃。这不是码洋上的变化,而是书市上活泼又充满活力的氛围,出版人那种对未来充满希望的积极向上的态度,是全世界前所未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