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顺治十八年(1661)正月,玄烨年仅8岁,其父福临突然病逝。初九日,玄烨正式即帝位,改年号为康熙。之后,康熙帝擒鳌拜、平“三藩”、征“罗刹”、抚蒙古、理财政、重文化,功绩卓著。康熙在位时期,标志着清朝的历史进入一个蓬勃发展的阶段。
作为康熙“重文化”标志性工程之一的《康熙字典》一书,系清圣祖康熙四十九年(1710)“谕令”陈庭敬、张玉书等编撰,至康熙五十五年(1716)成书的。这部闻名遐迩的字典以明梅膺祚《字汇》和清张自烈《正字通》两书为基础,“增《字汇》之阙遗,删《正字通》之繁冗”,所以全书体例基本上仿照两书,以子、丑、寅、卯等地支分为12集,每集再分上、中、下三卷,共42卷。部首共214部,同一部首内所收之字按笔画多少顺序排列。每字先注音后释义,每义一般都引古书例句作为书证,义项分列清楚;编者对字形、字音、字义有所考辨,则多加按语,并分列某些俗体、别体等。据有关专业人士统计,《康熙字典》全书计收字47043个,超越以往所有字典。
鉴于《康熙字典》的编纂做到了义例精密,考证精慎,“收字求其该洽而无遗漏,说解求其详确而不繁芜”,所以问世后被誉为自《说文》、《玉篇》以下历代字书的集大成之作。近年来国内有的出版社已将经王引之校改的《康熙字典》定本影印行世,受到欢迎和好评,可见其至今仍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可以满足读者阅读和研究古典文献时查检的基本需求。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康熙字典》亦然。由于“官修”之书出于众手,加上成书比较匆忙,加之编写者因时代局限性而不可能具有现代语言学和词典学的学术素养,《康熙字典》也存在一些缺点错误,特别是有的地方鉴裁不精,未足为据。而尤为学者诟病的,则是在引用书证时错讹较多。为此,训诂学家王引之(1766—1834)在清政府支持下,于道光七年(1827)主持对该书进行了一次规模较大的校订,并予重刊。经过校勘诸臣的认真工作,改正原书错误达2588条,由武英殿重新刊行。
王引之校正《康熙字典》道光刊本是公认的善本,具有很高的学术和实用价值,但由于全书卷帙浩繁,王氏的校正不免留下缺漏。对此,读者可以参阅日人渡刀温的《康熙字典考异正误》和当代学者如钱玄同、王力、黄云眉、蒋礼鸿、钱剑夫等先生的论述。更遗憾的是,这部经校改重刊的道光《康熙字典》定本流传不广,百多年来坊间印行的各种本子仍皆源自未经重校的康熙殿本。因此,当今读者在使用道光本《康熙字典》这一本子时仍感困难,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原书无断句标点,难以检读;二是原书多以现代人不熟悉的反切方式注音,所标直音中又有不少生僻字,与习惯于现代工具书的读者的需求距离较远。
正鉴于此,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汉语大词典出版社组织专家以道光本《康熙字典》为底本,参校划本,将全书予以标点,加注汉语拼音和注音符号,并重新排印出版,以使这一素负盛名的古老工具书既保留“原汁原味”又与现代字典形式相近,从而满足今天社会各界读者的迫切需要。从这一理念出发,标点整理《康熙字典》的专家、学者们历时经年,进行了值得称道的艰辛努力,终成正果。
与道光本《康熙字典》相比,汉大版的标点整理本《康熙字典》具有相当的文化承继与现代创新的特色:
一、标点精当。《康熙字典》原书无断句标点,难以检读,而标点整理本《康熙字典》全书逐句加标点,主要使用逗号、句号、冒号、顿号、书名号、间隔号等。引例出书名后用冒号,不加引号。书篇名用书名号,书名与篇名之间用间隔号。此举意在清晰条理,举一反三,使读者在查检使用时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二、注音贴切。《康熙字典》注音采用的多为今人不熟悉的反切、直音法,所标直音中又有不少生僻字,与当今读者的需求距离相去甚远。其反切以《唐韵》(实即《切韵》,原书已佚,从徐铉《说文》注转引)、《广韵》、《集韵》、《韵会》、《正韵》为主,参以《玉篇》、《类篇》、《五音集韵》等书;韵书所无者,采《史记》、《汉书》、《老子》、《庄子》等诸书之音释以补之,故更令人“望字兴叹”。
标点整理本《康熙字典》则分别不同情况,作如下处理:凡单字后有反切、直音的,标注汉语拼音和注音符号;单字后无反切、直音,但释文中另有音义资料可据的,经斟酌考辨,标注汉语拼音和注音符号;多音多义的单字,依不同音义分别标注汉语拼音和注音符号;多音多义的单字中有音据的通假义项或标明为某字的异体、别体等而又有可靠音据的,标注汉语拼音和注音符号;单字的反切、直音折合成的读音与今天通行读音有异的,除依反切。直音标注汉语拼音和注音符号外,加标今音;单字未注明反切、直音而以“同某”、“同上”、“古文某字”、“古作某”、“与某同”、“俗某”、“亦书作某”、“某本字”等形式出现的,不注读音;多音多义的单字中注明为“义同”的音项,一般不标汉语拼音和注音符号,但可能涉及到其他相关字时,酌情标注汉语拼音和注音符号;多音多义的单字中,凡音异义同的只取一音,一般取与今音相同或音义在前者标注汉语拼音和注音符号。但可能涉及到其他相关字时,酌情标注汉语拼音和注音符号;《康熙字典》沿用的叶音说多有讹误,故单字中的叶音不标注汉语拼音和注音符号。
三、考证随文。一般字书,凡补遗、备考均附书后。以《康熙字典》举例,王引之将相关校勘文字另辑的《字典考证》为单行刊印;近代不少书局重印《康熙字典》时则将其附于书后,供参照之用。而标点整理本《康熙字典》为方便读者使用,将原书正文后补遗、备考均移至相应部首正文之后,免去读者前后查检阅读之烦。
四、字形兼备。《康熙字典》中很大一部分字与现今通行的字字形不同,既要尽力保持《康熙字典》的原貌,又要兼顾当今使用者习惯及减少排版时繁重的造字工作,是标点整理本《康熙字典》在整理过程中最费斟酌的问题。标点整理者们经反复推敲,吸收了《汉语大词典》编纂的经验,采取了相对变通的办法,新旧字形并用,以不影响原字的笔画数为原则,设基本标准如下:部首新旧字形,虽笔画不同,但因同一部首中单字笔画数是去除部首后计算的,新旧字形的区别不影响本部单字的笔画数及排序,所以几部首新旧字形并用;单字中凡新旧字形笔画相同的,如“刃”、“票”、“丰”等,一般采用新字形;单字中凡新旧字形笔画不同(包括部首字在单字中不作部首的字)的,如“蚤”、“者”、“敖”、“蟆”等,一般采用旧字形;凡释文、释义文字,除文中专有辨证内容的条目外,一般采用新字形;为方便检索、掌握,特列《新旧字形对照举例表》以示对照。
五、查检简便。为方便读者,标点整理本《康熙字典》在书眉处标明该页全部单字,并注明单字所属部首及除部首外的笔画数;转面的第一个单字前注明笔画数。书末新编四角号码索引,收入原书正文、补遗、备考中全部字头,以利检索。此外,《康熙字典》原无书眉篆文,后出版本多于书眉添列小篆,这对于需要查阅某字篆文的读者是有用的。为进一步方便使用者,现据徐铉校本《说文解字》,将规范小篆附于正文字头之后,这样更加醒目和更便于查检。
标点整理本《康熙字典》全书的标点、注音和整理编辑由汉语大词典编纂处组织进行,参与者均为辞书界有一定影响的专家、学者、编辑,曾为国家辞书出版重点工程之一《汉语大词典》的编纂、出版呕心沥血。标点整理本《康熙字典》充分吸收、听取了国内著名语言学家、训诂学家的重要研究成果与宝贵的意见,充分利用了《汉语大词典》十年编纂古文所积累的丰富资料与成果,因此具有相当的科学性与权威性。此外,由于这次的标点、注音和重排属古籍整理性质,而不是重编或作注释考证,故对原书一律不作改动;原书笔画有误的,也不作顺序调整;对极少数明显刊误的文字,经慎重研究后径予改正,不出校记,由此足见标点整理者们“忠原著,变今法”的奉献精神与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