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上海的孩子们怎么读书?

2002-10-23 来源:中华读书报 裘寅 我有话说
时代在变,孩子们的阅读习惯也在变。作为中国发展最快的城市,上海青少年的阅读方式已经让上世纪80年代初出生的笔者不得不“刮目相看”了。黄浦江边的孩子们正在读些什么?用什么方式读?请随我一起探究探究。

网络“颠覆”阅读方式

最近,一项大型的调查显示,上海的大学生、高中生每天用于上网的时间首次超过阅读课外书刊的时间。调查表明,目前沪上高中生中有42%以上在上网,每天上网时间接近半个小时,而用于课外阅读的时间却不到半小时,而大学生每天“挂”在网上的平均时间更是达到1个半小时之多。网上阅读之所以风行,就是因为它“快速、便捷,而且免费”,65%的高中生认为,他们选择网上阅读而不是书本阅读,主要是网上阅读更加便捷。同时,网络时尚化的语言得到了年轻一代的认同。

网络最大的优点就是海量的信息。多媒体制作的阅读资料,还可以借助生动的动画、美妙的音乐,提高了青少年的阅读兴趣。网络技术改变了传统的阅读方式,即从文本阅读转向超文本的阅读,从单纯的阅读文字转向阅读多媒体电子读物。而且,现在传统的平面图书对于网络的依赖度也越来越高,通过网上的推荐带动销量,已经成为各大出版社必不可少的营销手段,卓越、当当等网上书店已经渐成气候,连搜狐这样的门户网站也舍不得网上图书这块大蛋糕。无怪乎,有的学生发出“网络阅读,让我不爱你也难”的呼声。

畅销书=速朽书?

上海一家书店最近举行了一次成功的换书节,大中小学生是参与的主力军。但是笔者发现,在拿来交换的书中,畅销书占了较大的比例,其中不少还是新版的畅销书。上海的孩子们在追捧畅销书的同时,却也造就了一大批“速朽书”。

在这些兼顾“畅销”与“速朽”的图书行列里,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熟悉的名字:《24重人格》、《哈利·波特》、《魔戒》、《蛋白质女孩》、《还珠格格》等,甚至连最新出版的王文华新作《61 X57》、非写作人丛书和晶的《半页纸》、曹可凡的《阳光素描》等都出现在内。

对此,有人认为,青少年在E时代“看书也要赶潮流”全新阅读方式,是导致这些图书从畅销走向速朽的根源。出版者对青少年的这种阅读新习惯“对症下药”,采取“短、平、快”的运作方式,大批量的制造出各类畅销的“文化快餐”。这种显现说明了一个问题:如今的图书市场,已经从卖方市场走向了买方市场,青少年读者就是众多买家中一大生力军。

你有几张书友卡?

还到图书馆借书看?你也太落伍了。如今,随便打开一个上海学生的皮夹,如果里面没有一张书友卡,那他(她)就会被视为很“另类”?在上海,贝塔斯曼已是“爷爷级”的书友会了,不少高中生都已成了它的金卡会员。最近,地铁里的明君书店、与上海书城打擂台的思考乐书局也纷纷推出自己的书友卡,再加上Book-Star的连锁租书卡和席殊这样的“外来和尚”,在周末怀揣两、三张书友卡去逛书店,已经成为了一种新的时尚消费。

其实,图书零售业发展的关键就在于能否抓住并积极培育市场。青少年就是最佳的培养对象。只要在他们的心中建立起对于书店、书友会品牌的认知度,那就等于抓住了一辈子的顾客。

从网络阅读到“速朽”的畅销书,从图书馆到书友会,很难说是阅读方式的升级换代改变了孩子们的成长,还是孩子们的成长改变了阅读方式,不过,只要孩子们今天还看书,来一点变化那又何妨?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