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精英”中的一位中国女性

2002-10-30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戴吾三 我有话说
雷达的发明是扭转二次大战战局的关键,它诞生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一间简陋的实验室(对外称“辐射实验室”)中,那里汇集着一群至情至性的科技精英,他们将科学天才的敬业、敏锐和痴狂演绎到了极致。天下太平,英雄埋名,特殊岁月的资料封存入档,若不公开难为人知。最近由中信出版社出版的译著《屋顶上的精英》披露了这一大段隐没在其他历史光环下的精彩逸事,展示了那些不仅发明了致胜的武器,而且从此改变了世界的科学精英的英雄本色。

1940年11月麻省理工的辐射实验室刚成立时,只有20位核心人物,到1945年8月1日,由于科研的需要,成员已经激增到3897人。其中30%是科学家和工程师,这些人中近500位拥有博士学位。就人数和研究者学历而言,辐射实验室遥遥领先于战时美国的其他科研机构,就连曼哈顿计划(注:原子弹研制计划)也瞠乎其后。

在辐射实验室的500位博士精英中,有一位中国女性,她就是中国最早的女物理学家之一、现今96岁高龄的清华大学教授王明贞。虽然书中并没有提到王明贞(该书只注意了那些核心人物),然而我们应该记住,在科学发展史上,在早期雷达研制的“精英”中,曾有这样一位中国女性。

王明贞1906年出生于苏州。1930年燕京大学物理系毕业,1932年获硕士学位。1938年赴美留学,在密西根大学读理论物理。1940年秋季,王明贞修完博士课程,在乌伦贝克(电子自旋的发现者之一)教授指导下做博士论文,主攻方向是关于玻尔兹曼方程的解。由于该项研究工作进展很顺利,王明贞就用一些时间和乌伦贝克教授合作进行统计物理基础的研究。1942年王明贞结束学业,格斯密脱教授(也是乌伦贝克教授的好友)介绍她去辐射实验室的理论组工作。由于实验室属保密机构,联邦调查局对进入人员有严格的审查,要花很多时间调查其人事关系,王明贞等了差不多三个月,才接到录用通知。

王明贞被安排在理论组的数字计算室,主要是为理论组的成员服务,每当有的公式不能再简化时,计算室的人就用计算机算出数字结果。据老人回忆,当时在实验室工作的女性不多,且大都做辅助性工作,开始有些美国人对她态度冷淡,在看到她确实解决了一些有难度的计算问题后,才逐渐对她表示尊重。

王明贞到实验室理论组几个月后,乌伦贝克教授也调到理论组当主任,师生两人再度合作,进行噪声理论的研究。1944年夏季,王明贞根据博士论文阶段的工作,与乌伦贝克教授合作写了一篇关于布朗运动理论的文章,刊登在1945年的《近代物理评论》上。这篇文章发表以来的半个世纪里,一直被认为是了解和研究布朗运动的最主要的参考文献之一。到2001年,该论文已被国际科学界引用了1278次。

1945年秋季,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麻省理工学院准备把几年来辐射实验室为大战而做的研究工作,用一部丛书的方式(后来称作“辐射实验室系列”)公开发表。经过集体努力,丛书从1947年起陆续出版,共计27卷。关于噪声理论的研究,载入该丛书的第24卷,书名为《阈信号》。这本书由劳生研究员和乌伦贝克教授主编,前者负责实验章节,后者负责理论章节,王明贞所做的关于噪声理论方面的工作,全部载入了这本书。

(《屋顶上的精英》,(美)罗伯特·布德瑞著,常云惠、常云凤译,中信出版社2002年7月第1版,25.00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