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国家“十五”重点图书“浙江模式”实证研究丛书分《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温州模式研究》、《浙江省“十五”至2015年经济社会发展前瞻》、《解读“市场大省”:浙江省专业市场现象研究》、《这边风景独好:浙江民营经济研究》、《从乡村工业化到城市化:浙江现代化的过程特征与动力研究》等五册。该丛书由一批浙江大学经济学院的优秀教师和省内其他研究浙江经济发展的专家学者在总结自身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合力著作。
改革开放后,浙江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全省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全国第12位,跃升至目前的第4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相对地位也从第12位升至第4位,增长速度居全国第一。浙江从一个“资源小省”迅速发展成为“经济大省”,成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省份之一。造就这一奇迹的原因有很多,常被人们提起的主要有三个:非国有经济的迅速发展、以专业市场为基础的市场机制较早成为社会资源配置的主导机制和区域性的特色小产业群。
“浙江模式”本质上是一种市场解决模式、自发自生发展模式和自组织模式,政府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不是经济管理作用,而是促进性的、辅助性的、倡导性的作用。政府以促进市场和竞争的运作为其限度,其经济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首先,要维持一个公平、公开、公正的市场竞争秩序;其次,在市场失灵或竞争失灵时采取与市场一致的过程政策,它目的在于最低限度地介入经济过程,这种介入不在于扭曲经济,而在于为市场竞争打通道路,并以此为限。
“温州模式”在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和极其广泛的示范作用。温州的改革被称为是一次“自费改革”,它是在没有取得正式的“改革授权”和充分的“政策资源”的条件下进行的一次自下而上的改革,是温州老百姓自己创造了“温州模式”。温州特殊的民营金融发展是温州模式创造经济奇迹的原因之一。温州最初的民营企业家在无法从社会惟一的融资渠道——国有银行获得资金支持的情况下,冒险走上了自我融资的道路,由此民间金融迅速崛起。民间金融表现出的资金利用率提高、坏账率降低等优势不仅造就了民营经济最初的企业家,而且推动了浙江区域金融的深化,传统的以国有银行垄断为特征的金融业格局被逐步打破,社会竞争机制加强,整个金融体系向市场化方向转型。
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浙江农村工业迅速崛起,但以国有商业企业为主渠道的传统流通体制,却主要为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发展起来的城市工业服务,农村工业企业的商品进入这一流通网络存在较高的体制壁垒。农村工业企业规模较小,欠缺建立自身销售网络的条件,因此单位商品的交易成本过高,农村小企业迫切需要解决销售功能内部化的规模不经济问题。而专业市场却具有降低交易费用的多种功能与途径。它可以通过缩短流通半径,提高成交率;可以节省市场信息的收集成本;可以节省谈判、签约、履约等交易成本,降低市场风险。专业市场所特有的功能刚好吻合了农村工业化的需要,专业市场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并在短时间内迅速崛起的。浙江是全国著名的市场大省,其专业市场起步早、数量多、规模大、辐射远,对当地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成为富于特色的“浙江模式”的基础。
浙江专业市场的迅猛发展有赖于政府提供的区别于场外的宽松、安全的市场交易环境。由于专业市场的发展对增加当地政府的财政收入,扩大就业量,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都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地方政府在诸多利益驱动之下,有意营造一种“市场特区”。在专业市场内部,对外地商品和经营户取消歧视性政策;在税收方面降低税率;在社会治安方面,为专业市场内部的交易活动提供安全保障;在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方面,对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等违法行为采取宽容的姿态;在信用保障方面,政府部门和市场中介组织充当三边规制结构中的仲裁者角色,为市场交易活动提供一种不是建立在地缘关系和血缘关系基础之上的信用保障。
浙江省跨世纪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到2020年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十五至2015年期间,浙江省需要确立以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和对外开放推动现代化的战略指导思想。加快浙江产业结构高度化和外向化,增强浙江经济竞争力;加快经济国际化进程,大力提高对外开放的层次和水平;加快城市化进程,优化经济空间布局;积极实施以知识经济为导向的高新技术产业优先发展战略,加快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构筑人力资源结构的新优势;提高人口素质,优化生态环境;大力推进体制创新,加速实现从初级市场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