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路上心情

2002-11-20 来源:中华读书报 王璞 我有话说
看着王国伟摄影撰稿的这本美丽的书,蓦地,多年前的一幕在心里闪回。那时真年轻,天不怕地不怕,两个女孩一路爬火车去了桂林。回家来被急得要命的家长们好一顿臭骂。朋友的叔叔在中学教历史和地理,他拿出一本广西地图嘲讽我们道:“你们逛了些什么地方,说给我听听,别看我没出过门,在家里看地图也能说过你们!”他果然指东划西地把桂林说了个头头是道,连我们没逛到的地方都说了,气得我!那时心里就想:几时我能摄影又能写作,把我们一路上的趣味辑成一本书,连这些不解风情的迂夫子看了也动心。”

现在,这样一本书真的就在面前,摄影加散文的旅游写真集。虽然作者不是我,但,早已一头栽入为稻粱谋的俗务、差不多要认同史地老师叔叔那套理论的我,心为之大动。

王国伟在《欧洲风情》的序中说:“寻访只是一个过程,但心却永远留在了那条道路上。与认识和不认识的人,不断遭遇又不断分手,与历史的留痕和现代的气息,不断摩挲又不断分离……历史在路上,生命在路上,我们活着,更是在路上。”

把这书一页页地翻下去,当年我要说却说不出来的那些话,汩汩地就这么流出来了。是的呀,关键不在目的地,而是那种种的路上故事。自然与人发生交流才有了生命。地理教科书无所不至,但我们为何还要舟车劳顿地游山逛水呢?且看看本书。

书分两部分,《从维也纳到爱丁堡》和《去年冬天在墨尔本》。比较起来,我更喜爱后者。也许因为我心里面一直在跟史地叔叔较着劲,特别动心的是那些地理历史够不着的路上风情。你就听听澳洲部分的目录吧:“入关体验”、“为轻松喝采”、“滑雪感觉”、“草原枯树”、“咖啡心情”、“悬崖下的午餐”……相对而言,欧洲部分就有点流于俗套,像“萨雨茨堡”,“莫扎特伤心的故乡”、“帝国斜阳”、“牛津古风”、“巴黎,时尚的旗帜”、“夕阳爱丁堡”之类,看着似曾相识。借着名胜古迹发伤时怀旧忧国忧民之大论的文章,古今中外都不缺,躺在家中沙发上就可以找到一大把,难道又让那史地叔叔说着了?可是你看看这一页:

画面是壮阔的大海,正乌云满天,那是我在香港海边和其他地方海边都未曾见过的一种光景,阳光从乌云中挣扎出来些许,徜徉在那天地都包裹不住的海面,下面配着这样的文字:

“……远眺极其壮实的礁石,其实是由沙土组成,常年被风浪吹打,被雨水冲刷,脚下慢慢松软,最后,腿一软就把自己完全交给了大海,顿时消失得无声无息,无影无踪。”

礁石是澳洲著名景点十二礁石,看上去跟图片并不相干,然而图文却在互相提携着,暗示着各自的主题。这就跟那种文字沦为图片说明的画册拉开了距离。

有时候,图片与文字的关系又是互补的,比如这一节,文字写的是对墨尔本交通和警察的感觉:

“我们到墨尔本已经4个月了,几乎天天在外面开车,最令我们诧异的是,很少看到警察。似乎这个城市根本就没有警察存在。法律已经深深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之中。”

接下来讲了两件街头交通小故事,单独看,也就是异域印象点滴那类散文,可你猜一猜旁边配着几幅什么图?一张是墨尔本议会图书馆,一张是墨尔本兵营,比起文字的热闹与风趣,图片却一片静谧,规规整整的兵营大门,华丽庄严的图书馆吊灯。看图说话的智慧到此只好止步。图和文都很写实,但又都不把话说尽,把它们合在一起就好像一种蒙太奇,叙说的却是另一层意思了。是什么?想想,再想想!往横里想,往竖里想!什么叫作“容量很大”?这就是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