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相比,内地同类题材图书反响则相对沉寂。尽管这些作品的篇章立意结构乃至文字的运用,远远超过了没有接受过多少正规写作训练的台湾文学青年,然而,在图书的魅力以及把握目前最重要消费群体的阅读体验上,仍然落在了人家的后面。
读者为何如此青睐台湾这些新生代文学作品呢?在北京图书大厦,一位大学女生告诉记者:“这样的书轻松、好读,读起来不累。内地的同类作品虽然在立意上相似,但总是没有流行的感觉,读起来很沉重。”她的同伴则笑言:“大家都在看,当然我也要看了。”而一位小伙子则认为,这些作品相较于内地同类作品,文字更贴近读者,更能感受到一个淋漓尽致的真实的鲜活的“我”。
这些作品的一些出手阔绰的忠实拥趸者——白领一族也有自己的看法。他们认为,在捕捉都市生活的情绪、感受方面,台湾作者更到位,这些图书也更能缓解紧张的生活节奏给自己带来的压力。为什么台湾的文学畅销书能给读者带来如此的阅读快感呢?记者采访了内地在运作畅销书方面皆取得不俗业绩的辽宁、上海、北京等几家文艺社的资深编辑和策划人。他们认为,这些书之所以畅销,是因为具有共同的元素:流行、时尚。它们共同的特点是轻松好读,用时尚心态解读都市生活的酸甜苦辣。其实内地的此类作品在立意上并不差,但就是缺乏流行的感觉。而流行因素对整个大众层面的影响是巨大的,它会拉动目标读者以外的大众人群的购买欲。
春风文艺出版社社长韩忠良指出,台湾作家有实实在在的如书中所描述的生活经历,毕竟台湾都市文化较为发达,作家可以很方便地表现自己熟悉的生活,更能把握都市生活的流行内核。而内地年轻作家们并没有太多那样的生活经历,且真正用休闲方式来写作的内地作家也不多,因而在把握都市生活特点、把握大众对于流行的心态方面,台湾作家更敏锐,也更能捕捉年轻人所喜欢的诉求点。作家社的张亚丽认为,内地很多作家在创作上非常熟练、到位,有些在文字方面甚至达到无懈可击的地步。从艺术欣赏的角度来看是无可挑剔,然而对于大多数读者而言,却缺少了台湾作家作品的虽显幼稚却无拘无束、自由开放和新鲜刺激的生命力。上海人民出版社的邵敏先生也认为,台湾作家更为自觉地从市场化的角度、读者的阅读需要来把握整本书的写作,形式的创新、语言的冲击、模式的消解已内化为他们的自觉,自然更能满足读者的阅读快感。
记者就此话题采访了内地擅长都市题材和情感生活的知名作家,却遭遇尴尬。他们告诉记者,这些读物并不在他们的阅读范围内。他们反对将自己追求文学理想的纯文学作品与台湾一些纯粹意义的畅销书相比较,并且善意地提醒记者分清消闲读物与严肃文学的区别,还不无情绪地反诘记者:“文学仅仅是一种时尚吗?”
然而记者的初衷并非是将台湾新生代作家的作品与内地擅长同类题材的作家相提并论。作为客观存在的一种现象,对台湾新生代作品的火爆与内地同类题材作品销售的相对平淡的剖析,相信对内地目前写作职业化、市场化的逐渐过渡不无裨益。记者的努力得到了作家们真诚的回应。
女作家皮皮理性地分析了这种阅读现象。她认为,过去我们获取精神养分的途径主要是读书,无形中形成的阅读系统是纵向的,或深入或升华,所产生的对所读书籍的质量要求和审美趋向是理智的。而时代的快速发展使阅读发生了变化。信息的驳杂与多种渠道的获取使阅读失却了神圣性,生活中的压力使阅读与好玩、轻松、时尚发生联系。至于阅读多久以后才能回到理性的控制下,没人能预测。早在几年前就加盟“布老虎”、以《冷太阳》崛起文坛的赵凝以北京女性独有的直率感染了记者。她从职业作家的角度来分析,认为内地的创作是一种严肃文学。对于严肃文学而言,销售不是主要的,表达与写法更重要。而台湾小说的价值也许就在于它是一种消闲读物,能够带给读者新鲜的感官刺激。流行与时尚的文本肯定卖得好,它的读者群是一个很宽泛的范围,况且人们都有从众的心理。然而任何时尚与流行都只是“当下”。
她坦言自己从不回避市场,但申明这并不等于为了迎合而写作。真正有生命力的艺术只能产生于独特的个性。
素有“美女作家”之称的朱文颖亦持同样态度。她认为在台湾作品的文本中找到的只是“短平快”与“当下”,这些是否能算真正的文学还值得考虑。而内地的同类题材的作家则更多持有自己的文学理想。如果内地出现一批畅销书作家当然是一件好事,毕竟市场存在不同的阅读期待。她表示愿意在文学理想与市场之间找到契合点,但自己肯定不会把市场作为第一位的选择。
出版业内人士表示理解作家们的选择。韩忠良指出,新颖的东西诚然能夺人耳目,然而值得反复咀嚼的还是更富含文化底蕴的作品。张亚丽表示,更愿意策划一些也许不畅销但有价值的东西。更何况,前者的畅销亦有其他原因。“有了成熟固定的文本、确定的读者群和销售前的声势,出版单位就能更准确地制定全程策划,更到位地把握市场。”邵敏如是说。
然而出版机构还是有自己的考虑。作为按照商业模式运作的出版单位,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大前提下,还是建议内地作家们,不要忽视日益成长的庞大的消费群体,在表达自己、张扬个性与有意识满足消费群体的当下阅读体验之间,“寻找文化消费时代的杠杆”。
“写作并不仅仅是抒发自我,未有文本先有市场并不值得羞愧。”业内人士如是说。他们认为,时刻强调文学理想,强调要对传统文学有所贡献,表面看来是张扬个性,其实很可能会泯灭作品的独特个性。没有谋篇布局的处心积虑,剔除斤斤计较的功利色彩,摆脱传统写作所受的制约和束缚,在内容和题材的选择上更少人为的框框,以自由开放和无拘无束的心态来从事创作,很可能开辟更为广阔的文学空间。
无论如何,“蛋白质”一类的写作找到了一种新的书写方式,一个真实的鲜活的“我”的最直接的生命体验和淋漓尽致的宣泄,契合了当下都市中各色人群的情感需要和生活追求,人们愿意从“短平快”中找到最直接的慰藉和共鸣。
当然,作家和出版机构还要有“写作”的整体市场运作的自觉意识。作家和作品都需要包装,编辑对图书的全程策划不应该只是一句空话。从前期选题策划、对畅销点的敏感,到图书的装帧设计、印制设计及后期的宣传、营销设计甚至上架时间,编辑都应协同作家共同考虑。
“《蛋白质女孩》的读者定位为白领一族,我们经过调研,封面所采用的纸质材料和设计得到了读者的一致认可。策划得当,内地原创亦能打造超级畅销书,例如我社的《我为歌狂》、《爱上爱情》。”邵敏先生自豪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