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研讨会由北京大学法国文化研究中心主办,与会学者分别来自中国、法国、加拿大、瑞士、日本等国,其中中国学者13名,外国学者14名。外国学者中有巴黎四大校长、法国高校旨在加强与中国教育合作的组织“中国俱乐部”主席莫利聂教授(Prof. Molinie)、刚刚离任的东京大学前校长莲实教授(Prof.Hasumi)等国外知名大学校长。
本次研讨会旨在通过对文本、语言的类型、文体以及对理论的反思来提出问题;哪些是在文学或者哲学文本中在一刹那间唤起、打乱、煽动、让人铭记的因素,语言内部是一个怎样的运行过程,是什么使得文本或说作品具有“抵抗力”。本次研讨会还就语言之间在同一范畴内的工作情况,其概念、观念、辞格等的极难一致性(例如,什么是隐喻的陌生性,一种语言反观另一种语言的陌生性又是怎样的),以及这种“陌生性”的产生原因又是什么等提出问题;他们还探讨了诸如某些作者是如何提出或表现这个问题的,在同一部作品中使用不同语言带来的效果,以及乌托邦语言的发明可能具有的意义等重要性和趣味性兼备的学术问题。
会议以“语言中的陌生性”作为中心议题,是希望文学专家、哲学专家和运用精神分析方法阐释文本的研究者能汇聚一堂,借此集中讨论文学、哲学等人文学科在东西方文化交流背景中的语言特殊性问题。与会学者多采用跨学科的方法,深入研究包括翻译在内的交流所遇到的问题和困境,并对研究所使用的理论与方法论进行反思。会议完满地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本次会议作为“中法政府间教育合作项目”的一部分,是对1998年由巴黎八大、巴黎高师举办的关于翻译的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回应。会议将进一步巩固双方交流合作的已有成果,在对等的基础上高质量地完成教育合作项目,加强并扩大与法国高等院校的学术交流。在世界文化格局逐渐走向多元化的今天,会议的成功召开无疑会为加强东西方学术交流与合作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