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敞开心灵觅知音

2002-11-20 来源:中华读书报 李晓虹 我有话说
《话说知音——林非作品精选》

林非 著

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

五年之前,林非先生写了一篇散文《话说知音》,感受着伯牙摔琴的悲怆,却想“唐突地劝慰他”,只要坚韧地弹奏下去,一定会引出“更多的知音”。这篇作品被选作今年高考语文试卷(全国卷)的一道阅读题,要求考生在理解文章含义的基础上,分析它提出了哪些新颖独特的见解?当此文备受全国读者关注之时,文化艺术出版社印成了这本以《话说知音——林非作品精选》为题的散文集,奉献给更多的知音。

林非散文创作的一个重要目的,即是实现自己渴望交流与寻觅知音的愿望。现代社会在带给我们丰富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也带来相互间精神的阻隔。当大家被各种繁杂的事务分割,被层出不穷的诱惑驱使的时候,精神渐渐疏离,灵魂陷于孤独,因此渴望对话与交流,渴望内心的负载有一个通道,以开放的姿态迎接来自外部的碰撞和激励,期待在对话中生成新的思想,新的自我。因为有这种愿望,人们会不断发问:知音何在?谁来听你诉说?

与古人对话,心灵向着人类精神的来路敞开。林非渴望将自己对于人类文化的认识,融为充满血肉的思想,向着历史敞开心扉,寻求知音,与古代那些心存高远的志士仁人对话,在碰撞中生成新的思想,融入现实关怀和当代期望视野。与历史的对话是一种穿透时空的感应,但是隔着时间的尘埃,往往会阻断情感的流淌,或者陷入一种资料的考据和整理,或者是站在当下的制高点上说三道四。林非的历史文化散文与时下许多同类作品的不同之处在于,他创造了一种庄严、亲切和解剖自己的对话方式,与这些遥想中的英雄比肩而行,侃侃而谈。在《询问司马迁》中,一开头就满怀深情地说:“曾经有过多少难忘的瞬间,沉思冥想地猜测着司马迁偃蹇的命运,痛悼着他灾难的遭遇”,他“好像就站立在我的身旁。我充满兴趣地向他提出数不清的问题,等待着听到他睿智的答案”。《浩气长存》中写到荆轲刺秦皇的故事时,“多么想超越时间和空间的距离,跟他推心置腹地交谈”,“心中竟燃烧起一团熊熊的火焰,还立即向浑身蔓延开来”,悔恨自己在承受苦难生活的压迫时,总是“胆怯和恐惧”,于“苟且偷生中浪掷自己的生命”,在对比中讴歌荆轲不惧暴政的浩然之气,这种反省精神十分感人。

与师长、亲友对话,实现生活情境中人与人之间心灵的平等交往。在现实生活中与他人的交往,不断生成新的思想,使自己向着具有无限生长能力的未来敞开。在这种相互关注、尊重与期待的平等对话中,达到两种视界的交融,体现着现代意识和精神深度。在林非先生的这些作品中,冰心、方令孺、沙汀、荒煤、秦牧、赵树理、吴伯箫等著名学者和作家,生动地从作品中走来,竹内实、许世旭、丸尾常喜等外国学者,张晓风、郑明女利、黄河浪等海外华人作家,跃然纸上。古人云:人之相知,贵相知心。在与前辈交往中,作者始终怀着一种尊重,但这是对才华和精神财富的珍视,对人格与思想魅力的敬重。与权力和名气无涉。正因为这样,作者每当想到恩师刘大杰时,便会由衷地钦佩他的讲课和过人的才智,也深深理解他晚年违心地修订自己著作之事,最终从蹂躏和践踏人们灵魂的时代找到原由。正因为这样,作者才能在陈翔鹤这位长者示以发表在《人民文学》上的得意之作时,说出自己并不太喜欢的真话;但当陈因为此文而受到自上而下的批判时,又对他深深地同情,在他即将遭受皮肉之苦时,巧妙地保护过他。还有些作品是与生活在身边的普通人的对话。有对自己同学命运的感慨,对家徒四壁万卷书的友人的敬重,对下乡劳动时看到的相依为命的父女的同情、对常在一起聊天的老丈精神天地之淳朴与狭窄的感叹,……

寻求知音,心灵向着自然开放。我们生活在自然中,我们每一个人既是其他生命的环境,又是本体生命的核心。平等、友善地对待自然万物,在与环境的和睦相处中求得共生,求得精神的愉悦和心灵的满足,这是一种明确的现代意识。林非先生描写自然与人文景观的作品,总是怀着一种虔诚对话的心情,倾注一腔热情,对大千世界给予心灵观照,在提醒对客观景物感受的同时,还召唤人们寻求内宇宙与外宇宙契合的通途,并以此来丰富现实生活的内在性、多样性。他以特有的感悟山水情韵的机敏,抓住其形貌着意点染,写得轻松、潇洒、清丽自然,能放能收,舒卷自如。经他点化之后,山水各个有了神采。幽深的峡谷,苍茫的戈壁,浩瀚的大海,敞着胸怀扑面而来。正像本书《写在前面的话》中所说,“与普天下的山水风光和人文建筑成为震撼灵魂的知音。”三峡宏大的气魄,深沉的色彩,永恒的旋律,黄山的神奇险峻,交河古城被淹没的文明的痕迹,九寨沟、天台山的自然美景,罗马、威尼斯的异国风光……随着作者的彩笔,我们走进了一个个神奇的境地,徜徉于山水之间,采自然之精华,汇于心间,凝聚成心底的诗;遥想当年,与久远的文明对话。

当你为生存奔波而心倦而孤寂的时候,暂时从窘困中走出,在作者为你打开的一面面窗前驻足,或许会忘掉尘世俗事的烦恼和羁绊,与作者共同感受交流的快乐与慰藉,在洋溢着知音的情深意切之中,向着高旷的境界不断升华。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