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校庆:关注另一群校友

2002-11-27 来源:中华读书报 于忠海 我有话说
木易先生“不敢谈校庆”(2002.7.24《中华读书报》“家园”版),是因为囊中羞涩,不足以为校庆捐建项目“添砖加瓦”。其实,还有一群校友看到校庆公告函而无言以对,深感有愧于母校。因为在校庆公告函中,除列出捐建项目外,最后要校友函告下列信息:学术成就、科研成果、突出贡献、职务、职称等。那些学不到“家”、官无半职的校友,甚至走向歧途、迷失人生方向的校友又当如何是好呢?

从校庆公告函中不难分析其中的端倪,不但这群校友被忽视了,就是那些符合条件的校友,母校也会分等级、划类别,从中筛选回函对象、安排接待规格、组织回校参观。

学校好像也并无过错。既然是庆祝,虽不能说歌功颂德,但学生功成名就,能为母校增光添彩,也并不过分。作为校友,有财者,为学校增加硬件设施;有学问者,使学校声名远扬;身居高位者,昭示学校育才有方。

然而,校庆的目的是继往开来,开创学校的更大辉煌。因此,就不能忘记那些普普通通的校友,他们也为学校的发展注入了自己的青春、热情、汗水,母校留有他们的脚印、身影;也正因为他们工作、生活在四面八方,甚至遥远的山沟、偏僻的乡村,才使那里的人们知道母校的名字、感受到母校的恩泽。

尤其是对于那些走向迷途的校友,更不能另眼对待,弃之不顾。既然是母校,母亲怎会嫌弃失误的儿女;相反,母校更应有母亲般的胸怀,关注他们的行踪、时刻注视他们的成长。试想,当校庆来临时,母校给这些失去人生方向的校友一封有校长亲笔签名的邀请函、慰问函,他们的内心感受要远比那些省长校友、博导校友激动得多,对母校的情感会更浓烈、更持久。

学校既然是育人之地,就不会回避平凡、失败;相反,只有通过失败的案例,才能反思教育的不足,促进学校的健康发展。特别是大学,是追求真理、捍卫正义的圣地,更需关注每位校友,尤其是现在处于弱势群体中的昔日学子。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