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说的是,一个作家选择出版社的理由一般有两个:一是冲着它的发行渠道,二是冲它的牌子。如果一个社这二者都不具备的话,难免就要门前冷落车马稀了。说实话,有一点办法,连自费出版书的人都不会选择它。就在那部小说出版后不久,我邂逅了本省某出版社的一位副总,他对我说:你就是李骏虎啊,以后有书稿给咱们社出吧。我不便拂人家的好意,连连答应,但我知道我是在应付人家,因为我和大多数人一样,对本省的出版社有着根深蒂固的偏见:既做不出畅销书,牌子又不响,还有人说他们根本不给作者报酬。好不容易写出一本书,给他们,我傻啦?事实上,这也算不得是种偏见,晋版图书,给人的印象是擅长历史、学术、教育类的书籍,文学类的书先别说发行渠道,那落伍的装帧实在无法激起读者的购买欲望,真的,至少前些年的晋版书是这样的:要么朴素得土气,要么花哨得怪异,而且校印质量也不敢恭维。曾经听说晋版图书,比如北岳文艺出版社的书在外省卖得很好。我想,那或许真是墙里开花墙外香了,但愿我们真是灯下黑,对本省的出版社有偏见吧。
就我个人而言,对本省出版社的偏见存在,但绝无傲慢之心,别说我一个普通的业余作者,就是个大作家也不会对本土的出版社倨傲,毕竟是家乡的事情,别人轻视免不了,自己还是希望它越强越好。如果本土有很过硬的出版社,能就近出书,实在是一桩于作家于本土文化都有益处的好事。拿我的小说所在的那套文库为例,24本书里有1/3是人家武汉本地的作家的作品,真是一件双赢的事情。而文库里就有3位山西作家:李锐、钟道新和我。为什么没在山西出呢?或许是因为偏见,但决不是因为傲慢。只有那些生活在政治中心或经济强势地区的作家才有资格傲慢——为本土的强势文化和名出版社而骄傲,比如北京、上海和经济特区。这也是我们之所以没傲慢起来的原因——我们无法以在本地出书为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