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此次访华的一大看点是12月3日上午在北大的演讲,而之前一周北大师生就开始谈论有关话题,不少学生期待着能够直接向普京提问。北大校内的几家书店也相当聪明,纷纷把辽宁人民出版社刚刚推出的《第一人:普京自述》摆到最显眼的位置上,结果都卖得特别火。国际关系专业的研究生邱静告诉记者,他们班至少有四五个同学买了这本书,现在大家都在认真研究他的背景与经历,只要能拿到普京演讲会的门票,“到时一定能提几个给普京留下印象最深刻、最代表北大学生水平的问题。”而在北京最大的两家书店——北京图书大厦和王府井新华书店,记者看到《第一人:普京自述》同样成为了读者争购的对象。
据了解,辽宁人民出版社引进的这本新书质量相当不错,它通过普京本人及其妻子女儿、朋友同事纵横交错、相互糅合的口述来表现这位总统的性格与思想。这本书在俄国出版的时候正值大选之际,中央选举委员会认为本书是一份竞选材料,禁止销售,于是普京的竞选总部就购买了全部5万册书稿,采取赠阅的形式,结果在选民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为普京的当选立下了汗马功劳。辽宁人民出版社瞄准了时机,在11月把书推向市场,很快就迎来了销售的高潮。
有关业界人士认为,时事政治类图书畅销的关键在于抓住时机。近年来国内的出版社捕捉信息和快速反应的能力已有很大提高,重大热点事件之后几周甚至几天就能把新书送上市场,比如科索沃事件、9·11事件都引发了出版界的出书热潮,这是了不起的进步。但是“快”了之后还需要“好”,时政类的图书当然要强调可读性,但又必须有严谨的文风和精彩的观点,也就是说,不仅要能满足一般民众对国际问题的兴趣,也能适应知识阶层的需要;不仅能短时间内畅销,更要经得住时间的考验,成为具有保存价值的长销书。否则最后就只能沦为地摊读物,或者热不了两天就成废纸。因此,要想在时政类图书的市场上“一炮打响”,必须注意相关人才、信息、稿源的长期积累,在这方面,世界知识出版社、新华出版社等专业性出版社可以说是后来者最好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