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上海市博士后工作办公室和北大人事部的有关负责同志介绍,此次上海招聘团携带了近500个科研选题,计划在北京吸收500名博士后研究人员。会上最为引人注目的是上海方面当场宣布的四项吸引高级人才的优惠政策,包括:博士后优先出国学术交流;每年选择若干博士后科研项目给予资助;博士后科研成果可以作为无形资产转化为投资,假如带着科研项目进沪转化,可优先贷款融资;上海人才发展基金将出资资助沪上高新技术企业吸引高级人才,资助金额为每人10万元至30万元。此外,国家人事部在上海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建设了总建筑面积达15000平方米的博士后公寓,预计明年上半年即可投入使用,北京去的博士后无须为住房担忧。
上海方面还表示,这是他们首次在北京举办的高层次、高规格的人才项目洽谈会,今后肯定还要经常举办。上海已经迫切感到高级人才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他们将以“海纳百川、广聚贤才”的气魄和胸怀,向所有有志于在上海创业发展和从事博士后研究的人才张开臂膀。而招聘会的火热场面也证明,北京的人才对此报以相当大的热情,北大经济学院一名姓黄的博士告诉记者,无论是做学问还是下海创业,上海开出的条件都“最能够体现人才的价值”,他“一定要去”;而北大教育经济学专业的一名研究生则对记者表示,这些优厚的条件当然值得羡慕,但人才的价值是难以估量的,对高层次的人才,“开出多高的价钱都是应该的”。
不过,记者在会场之外也听到了一些不同的声音。比如一名正在忙着参加各种招聘会的应届本科生表示,现在用人单位对学历的要求越来越高,硕士甚至博士都“贬值”了,前几年的招聘会还是本科生唱主角,现在连招高中老师都写明要硕士以上学历,他认为“应该看重的是真才实学而不是一纸学位证明,本科生能胜任的工作为什么非要研究生呢?”而一位从日本东京大学归国的“博士后”则指出,所谓“博士后”并非是比博士更高一级的学位,“博士后”并不意味着水平更高,在国外,很可能是博士毕业之后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就选择一个课题到研究机构继续做下去,相当于“待业博士”,因此热炒“博士后”完全没有必要;他还表示,上海方面求贤若渴的态度值得赞赏,中国的高级人才不是太多而是太少,待遇不是太高而是太低,但是千万不要助长一种盲目追求高学历的风气,按中国目前的社会发展水平,还不应该轮到研究生都“不值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