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幻文学,几乎可以称之为梦想的集大成者,逐渐地成为市场上持续不断的热点。《哈利·波特》电影按部就班地推出了第二集,很快又攀上了票房的排行榜,也许春节期间就会进入中国的市场。而《魔戒》的系列也在紧锣密鼓地制作,希望给人以再次震撼。在好奇心膨胀而想像力贫乏的工业社会,奇幻热折射出人类的一种回归。在学过的文学史上,并没有奇幻文学的定义。如果按照传统的文学史来划分,也许《哈利·波特》会归入童话,而《魔戒》会归入神话,《龙枪》系列则更接近科幻。在被作为大众文化炒作的同时,当代奇幻文学其实处于一个很自由的发展阶段,也许远远没有到总结的时候。
很多人认为奇幻完全是西方文化背景下的产物,骑士、魔法、北欧神话体系,这些要素决定着奇幻的框架和故事。在这个基础上,奇幻和武侠就有了很强的可比性。5月份的《南方都市报》上发表了一篇美国畅销小说评论家阿尔蒂尔对英文版《金庸选集》评论的节选译文,内中除对内力进行了一番学术化的一本正经的探讨外,还为每本书列出了一个鲜明的主题——《神雕侠侣》: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蒙古兴起之初的畜牧业状况;《笑傲江湖》:反映了中国古代同性恋者的悲惨遭遇;《天龙八部》:探讨了对男女之情的几种看法。《射雕英雄传》:对人类的智力的作用提出了质疑。在爆笑的同时,我们不禁担心面对奇幻文学、游戏、电影的冲击时,我们的理解是否也带有几分幽默。
纯粹中国文化背景的武侠和纯粹西方文化背景的奇幻,都建构在充分的想像力的基础之上。人类的想像力是共同的,而产生想像力的土壤却是不同的,这方面造成的文化误读往往颇为有趣。按照最严格的定义,奇幻文学是在一个预先设定好的世界中的英雄传奇,世界的设定比人物和故事更为重要。这也是为什么身为语言学家的托肯恩能够成为当代奇幻文学的开山鼻祖的原因,他的贡献在于根据神话、传说和历史独自创造了一个“架空世界”,这个世界有自己的版图、编年史和形形色色的种族,甚至有不同种族所使用的不同语言。而《龙枪》所代表的奇幻文学则建立了一套完整的魔法体系,每一种魔法都对应着一个独特的古老的属性,甚至每一种魔法都有着严格而细致的施放条件。西方奇幻文学的体系严密而完整,这个特性从希腊罗马文明时代的神谱就可看出端倪来。虽然不好与哲学、宗教和法律相比较,但这种体系化的精神追求是完全一致的。
武侠中对应奇幻“架空世界”的有“江湖”,对应魔法体系的有“武功”,不过江湖尽管有各种门派,武功也有不同的招数,但江湖和武功只能称作形象化而非体系化,这也许正是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差异。少林派、武当派、太极拳、罗汉拳都只是对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事物的一种夸大而已,同样,江湖的规则也放大了现实社会的规则。奇幻却尝试着重构一个全新的世界,可以算是现实社会的一个映像,规则的尺度与现实社会是等同的,英雄和凡人的距离也近似于伟人与老百姓的距离。建构这个世界和记录描写我们的现实世界的工作并没有太大的不同。
梦想与体系化表面上是一对矛盾,其实无非是一种态度而已。面对规则,梦想的尺度决定了西方和东方的重大差别。武侠的乐趣在于破坏秩序和规则,打破既有的平衡,而奇幻的乐趣却在于享受创造出的新体系,重建被打破的平衡。梦想是创造力的源泉,而究竟什么是梦想以及应该如何来梦想,则决定着我们创造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