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质疑“形象代言”

2002-12-25 来源:中华读书报 山东临朐杨善崔李召64号 崔瑞鑫 我有话说
仿佛一下子从地里冒出,电视上、报纸上、杂志上出现了各式各样的五花八门的“形象代言人”有笑咪咪推销药品的,有乐滋滋宣扬保暖内衣的……连文化界,出版社也禁不住这股热浪,一拨又一拨出名的正在出名的影视明星也披了“文化”“文学”的衣裳,屁颠屁颠地来做“形象代言”。

笔者觉得此举不妥。

图书是商品,再优秀的作品卖不出去也白搭;但图书毕竟是一门特殊的商品,在商业时代,这种特殊显得尤为重要。

我以为真正有内涵、品质的图书是无须什么人来做形象代言的。文学作品的比较其实很简单,是经典,是速朽的快餐,翻完书便可知晓。《收获》名声在杂志界可谓遐迩知名,但她的名来自于巴金先生一直倡导的“把心交给读者”和她的脚踏实地默默劳苦的工作作风,这与闹得沸反盈天风风火火的什么形象宣传代言美人明星是格格不入的。

现在文化界知识圈浮躁是不争的事实。“板凳不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早已嬗变为笑谈,“十年磨一剑”更是被嗤为“笨伯”与“无知”的呆子,“语不惊人死不休”更早被新人类抛到爪哇岛去了。处在这样一个投机取巧,一切简单化了的时代,让“形象代言”的一张张明星的俏脸来拯救文化、文学的灵魂我认为是徒劳无益的。一方面,作品的质量、水准在日复一日地下降,另一面,外面的装饰却愈来愈花哨刺目。以醒目的东西来刺激感官从而让人掏银子来买图书这是很表面的,也只能吸引一批或许并不关注图书的读者的眼球,真正买书看的其实并不在乎谁来形象代言,或这位明星长得是否漂亮,他们关心的是文字或作品的内容是否深刻,图书或杂志的内涵与品位是否高雅。

在这个讲求品牌的时代,文化实际上是一个系统;单薄的形象代言人并不等同于品牌形象。为了单单提高图书或出版社的知名度,让越来越多的文化素质参差不齐,社会形象或健康与否的所谓明星来代言其实是治标不疗本的:最根本的途径,大家都心照不宣:一是提高图书的质量,二是出版社多出好书。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