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用大丈夫对抗阿Q

2003-01-08 来源:中华读书报 赵强 我有话说
我的朋友龚刚先生上个月在《21世纪环球报道》上发表《中西对话与单相思》一文,论及“中西文化交流方面存在着巨大逆差”,他列举了很多颇有说服力的数据和事实,这里不再赘述。可以类比的是,当下体育界的热点同样证明了逆差的存在。体育是介于文化和经济之间的领域,当下体育界最令人关注的话题,当属姚明在NBA大放异彩和中国足球队聘请荷兰人哈恩做主教练。我们的体育媒体铺天盖地地报道姚明的新闻,荷兰人却并未把哈恩来华执教当成自己的头条,一热一冷之间,逆差自然而然地出现。

晚清以降,中国突然从天朝大国变成任人欺凌宰割的豆腐国家,在民众是切身的痛苦,而对知识界则是精神的折磨,因此这两百多年来中国一直在寻求一条复兴之路,种种行动和言论不一而足,也很难评价。但总的看来,民众和知识分子要么妄自菲薄,要么夜郎自大,总是在极端上摇摆,这也许已经成为文化逆差下的,典型心态。时至今日,中国的国际地位已经非常清楚——经济上是增长迅速的发展中国家,政治上是亚洲重要的大国,文化上则处于弱势。这个地位比较微妙,经济上,中国是个庞大的市场,是商家必争之地,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各国为自身的经济利益考虑,都会积极地加强与中国的交往,中国的吸引力会越来越大;政治上,中国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但在国际政治的丛林法则中,自然会有友有敌,不得不巧妙周旋;文化上,中国所有的荣誉只不过是附属于经济政治的奖赏而已。

而这三个方面不同的地位往往被混淆起来,导致对发生的事实总会出现截然不同的两种评价。没必要一一列举,反正岁末大家都在回顾,今年跟中国有关的世界范围内的焦点新闻,或者跟中国无关的被中国人广泛关注的事件,极端矛盾的评论随处可见。不分精英与大众,也无论民族主义者与世界主义者,总是在论战中谁也无法说服别人。这种情况存在已久,甚至从五四以来就一直如此。然而不管本身持什么样的观点,我们都可以从中提取出一种弱者心态来。这才是问题的关键——并非中国的文化出了什么问题,而是文化赖以生存的土壤不复重现。崇洋媚外固然是弱者心态,而狂热的自尊同样是弱者心态。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正是一个典型的弱者,他的强悍,他的懦弱,他的“我们祖上阔过”,等等,我们同样还可以在今天的中国人身上发现。与阿Q形象恰好相对的则是孟夫子笔下的大丈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而这个形象的文化意义还远远没有被我们挖掘出来。正因为缺少大丈夫,所以才会出现许多的阿Q,因此,在面对文化逆差的时候,我们可以用强者心态来对抗弱者心态,用大丈夫来对抗阿Q。

简单地说,强者心态就是一种平和的心态,弱者心态就是一种偏激的心态。可以设想,如果我们能够摆脱中国的现实地位带给自身的影响,始终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又会怎样来看待前边提到的那些事实呢?也许,我们会更加清醒地承认中国存在的全方位的差距,但我们同时更会重视自身的传统,相信自身的力量,培养自己的眼光。譬如,我们的电影是否能得到奥斯卡,我们的作家是否能拿到诺贝尔,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的电影是否映射出了中国人的智慧和美,我们的文学是否刻画出了中国人的世界,此所谓“富贵不能淫”;去不去美国留学,支持不支持民族企业,这也没有对或者错,正确的思路是,这是否有助于中国的人才储备,是否有助于中国的经济发展,此所谓“贫贱不能移”,在国际问题上,重要的是中国要发出自己独立的声音,此所谓“威武不能屈”。总而言之,逐渐把参照系放回自己身上,不被外在的强或弱左右,至少是独立思考的知识界人士首先应该去做的事情。只有这样,我们才可能真正出现一个值得期待的文化复兴。遗憾的是,我们大家都像那个押解和尚的差役在惶惑地问:“我,我到哪里去了呢?”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