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版权引进的价值取向

2003-01-08 来源:中华读书报 徐豫生 我有话说
扩大版权贸易,对于促进国际间文化交流,促进出版业繁荣发展的重要作用,已成了业内共识。对外版权贸易工作,也日渐受到各家出版单位的高度重视,版权贸易额近年来呈快速上升趋势。据欧盟信息监测局的估计,近年来,全球的版权收入每年在1100亿美元左右。在此背景下,我国的版权贸易也在迅速增加,据国家版权局统计,自1995年至1998年,全国各出版社开展图书版权贸易共约1.6万多项,其中引进版权1.45万项,输出版权1800项(不包括内地作者向港台地区出版社的个人授权)。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对外文化交流的扩大,带动了对外版权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去年的第七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共达成版权贸易8000项,其中输出版权2400项,引进版权5600余项。

在我国目前的对外版权贸易中,引进版权的数额仍大大高于输出版权。国内不少出版社试图通过大量的版权引进来优化出版结构,树立图书品牌,创造良好收益。应当说,这是我国出版业的进步,一些出版社正是运用这一策略“借鸡下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然而,在群起纷争之时,更应有深层次的冷静思考。如何在版权引进中克服盲目情绪,通过中外文化交流碰撞弘扬主旋律,传播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并在交流碰撞中取得先机,创造良好效益,促进我们出版事业的发展,是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并亟待研究解决的一个课题。本文试从以下三个层面谈版权引进的价值取向。

一、思想价值取向

思想性是精神产品有别于其他产品的根本区别。因此,版权引进中首先要考虑图书的思想价值,看它是否能对读者、对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而不能仅仅看到图书的市场需要,简单地屈从于市场法则。

按照图书的思想价值取向引进版权,要求引进的图书符合以下几个标准:

一是要体现世界各国人民奋发昂扬、健康向上的民族精神,要体现各国人民追求真理的勇气和坚忍不拔的意志。

二是要体现先进思想的前进方向,反映先进的科学理念和高水平的管理经验。

三是要体现人类共同的道德准则。

为了输出文化、输出思想,或者为了使自己的图书产生国际影响,西方国家有时不惜成本,设立专项基金,对本国输出有较大影响的著作给予资金支持。有选择地引进这些著作,能够得到免除版税甚至资金补贴的优惠政策,我们要积极争取并充分利用这样的机会。比如河南人民出版社引进的《德国工人运动史》得到了德国工会基金会的资助、《中国之欧洲》(上、下)争取到了法国大使馆的资助、“法国侦探小说金奖译丛”(一套8本)得到了法国大使馆文化处的赞助。

长期以来,我国出版界以图书的思想价值观念为标准,引进了一批又一批思想向上、内容健康的优秀作品,使国内读者从中受益匪浅。比如江苏人民出版社的《拉贝日记》和江苏教育出版社的《东史郎日记》,以其具体、完整、翔实的史料,成为侵华日军制造南京大屠杀事件的有力证词,出版后在国内外引起巨大反响,双效俱佳。再如三联书店引进出版的《美国读本》,选取美国各个历史时期有代表性的作品,反映了美国人民不屈的民族性格和向上的民族精神,读后给人以鼓舞和启迪。

二、文化价值取向

图书除宣传思想外,很重要的,还在于它的文化传播和积累功能,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对外版权贸易在推动国际间文化交流与碰撞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一是引进图书要具有先进性,要体现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二是引进图书要具有高层次、高品位。

三是引进图书要具有经典性。

按照图书的文化价值取向,我国出版界从国外成功地引进了大量高水平、高品位的经典图书。如商务印书馆的“汉译名著”系列,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外国古典文学名著选粹”、浙江文艺出版社的“外国文学名著精品”、三联书店的“学术文库”等。

三、市场价值取向

图书是一种商品,其社会价值只有在拥有广泛读者、得到市场认可时才能得以体现。如果无人问津,社会效益、经济效益都无从谈起。因此,版权引进只有适应市场需求,符合自身产品结构,才能做到有效益、有特色。

一是要根据本社的产品结构和出书特色,有计划地引进,形成规模和特色,避免无计划、无方向的盲目引进。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特色出版、品牌经营、规模效益是出版业成熟的标志,版权引进要从读者需求出发,结合出版社自身的产品结构和出书特色,确定引进的方向和重点,使引进的图书形成一定的规模和阵势,显示出明显的特色,这样的引进才是成功的引进,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东一榔头西一棒的游击战术形不成阵势和规模,谈不上特色,到头来必然是两手空空。

二是要抓住两头,即高层次的学术理论著作和通俗易懂的大众精品,拒绝平庸之作,避免流于一般。在引进大众精品方面,江苏人民出版社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他们注意寻求图书品位和市场需求的最佳结合点,提出了“大众精品,通俗名牌”的出书思路,既把有学术品位和文化含量的图书从少数人圈圈中解放出来,成为大众所能共享的精神财富,又使通俗类出版物避免“庸俗”、“媚俗”,真正做到深入浅出,有较高的含金量,得到了市场的认可,受到了读者的欢迎。

三是重质甚于重量,对于引进的每一本书既然付了版税,花了外汇,就要认真打造,精雕细琢。引进前要进行广泛深入的市场调研,引进后要精心策划,编校、印装各环节严把质量关,并组织好宣传推广活动,力求引进一本成功一本,以此建立出版社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树立出版社的良好形象。

实践证明,大力开展版权引进工作是出版社实施“精品战略”,多出“双效”图书的捷径。不少出版社的引进版图书市场分析准确,读者定位明确,推出后受到了读者的欢迎。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经济科学译丛”和“工商管理译丛”等。

英国出版商协会国际部主任依安·泰勒在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谈到中国的版权引进时说过的一句话值得我们深思。他说:“中国的出版社急切想购买版权,但不知道购买什么样的图书,对图书市场的把握还有待提高,给我的印象是中国的出版社先把版权买下来,然后再去找市场,这样的风险是很大的。中国出版社在编辑、装帧和印刷方面都很不错,目前的主要任务是掌握购买版权的艺术,选好图书、定好市场、全面推广。”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