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然而,关于昆剧的研究,以前是一个薄弱环节,这方面的著作不多。无论是昆剧的从业人员、业余爱好者或研究者都感到,昆剧不像京剧那样著作丰富多样,特别是尚无一本系统而全面的介绍昆剧的辞书可供参考、学习。最近由戏曲史专家、对昆剧素有研究的南京大学吴新雷教授担任主编、俞为民和顾聆森担任副主编的《中国昆剧大辞典》(以下简称“辞典”)出版了,这本辞典的出版,有效地填补了长期以来这方面存在的空缺。
“辞典”分列有《源流史论》、《剧目戏码》、《历代昆班》、《剧团机构》、《曲社堂目》、《昆坛人物》、《曲白声律》、《舞台艺术》、《歌谱选粹》、《赏戏示例》、《掌故逸闻》、《文献书目》等12个专栏。编者以实证为基础,经过严谨的考辨,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内容类目加以梳理,总结为一部实用的工具书。对于广大昆曲爱好者来说,可从“辞典”中获取有关昆剧历史演变等方面知识,还能从《曲白声律》、《歌谱选粹》、《赏戏示例》、《掌故逸闻》等条目中提高对昆剧演唱和欣赏的能力。
精美而珍贵的插图也使这本辞典生色不少。不但正文中有大量彩色图片,在分类条目中也有不少图片,既富有史料价值,也起了观赏作用。它们大多为编者从全国各地有关单位征集而来,有的则系私人珍藏。其中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昆剧演员时的合影,有全国知名昆剧演员的剧照,也有各大昆剧团的代表剧目,还有一些罕见的昆剧说明书,以及昆剧脸谱、行头戏装。真可谓蔚为大观,令人赞叹。
这本辞典并非是一部资料汇编,而是有着编撰者的创见。大凡写史,总要吸取不断出现的新的学术成果。“辞典”中的《源流史论》正是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作了进一步的发展。主编者吴新雷对昆剧史的研究,是经过一段艰难的跋涉的。他为了深入挖掘昆剧的历史来源,曾专程前去北京等地向前辈俞平伯和昆曲名家俞振飞等人请教。他从路工那里见到秘藏的魏良辅的《南词引正》,这一发现为昆曲史的研究提供了极为珍贵的新资料。
过去戏曲史都说昆曲始于明代嘉靖年间的魏良辅,而魏良辅则在他自己的著作中说昆曲始于元末的顾坚,这就把昆腔的历史提早了200年。吴新雷经过阅读《南词引正》,对昆腔的起源有了新的认识,在“辞典”的“昆坛人物·艺师名角”这一条目中,率先将顾坚列为首位,明确指出他是“元朝末年昆山腔的原创歌手”。吴新雷还实地考察了魏良辅唱曲的太仑南码头,以及永昆、金昆、甬昆、湘昆、晋昆、川昆、北方昆弋班的发祥地或流行地。他还曾深入农村向一些民间老艺人请教,对昆曲的源流演变有了深入的了解。正是由于经过实地调查,所有有关条目也就更加翔实可信。
又如“辞典”中的《剧目戏码》,可谓搜罗殆尽。所考录者选自清代中叶以来舞台歌场中尚能演唱的本戏和折子戏,包括南昆、北昆、湘昆、永昆等流派剧目,以现存各家著录的剧目戏单资料为依据,有所选择或订补,并对各个剧目附以简明扼要的剧情介绍。对“传统剧目”中的杂剧、南戏和传奇,尽可能考知其作者和版本,而“传统剧目”中尚未考定为明清传奇者,以及南昆、北昆、湘昆、永昆等戏班自编自演的台本或口头、提纲戏,大多出于民间艺人群体之作,“辞典”编者特列“俗创戏目”一类,予以归纳,这也是一般昆曲史中很少做到的。还有,建国以来,各地昆剧团除了继承传统剧目演出外,又新编新排了大量新戏,其中包括整理本、改编本、集折串连本、重写本、新编历史剧、新编古装戏,还有根据兄弟剧种的剧本移植的本子,特别是创作了一系列革命戏。“辞典”编者为了类名精炼起见,以“新编新排戏目”加以概括。这样就有利于研究者对昆剧的历史发展以及各个时期的剧目获有一个完整而系统的认识。
曲社堂名也有专目阐述,首先是追溯曲社的源由,指出这是“明清以来业余的昆曲组织,俗称曲局、曲集或曲会”。曲社,相当于现代京剧界的票房而有所不同。继而又指出:“建国以来,已经逐步形成有组织有领导的曲社规例”。接着介绍南京、扬州、苏州、杭州、天津等地都有新的曲社,而北京昆曲研习社和上海昆曲研习社,是目前国内最具规模的群众自娱性的两大业余曲社。这个条目还对香港、台湾的曲社一一列举。关于“当代曲社”所列曲社共有77个之多,足见调查之周密。
在占有“辞典”大量篇幅的《昆坛人物》中的“艺师名角”中,从元末的顾坚到明代魏良辅至清代昆剧繁盛时期众多名伶,乃至现代京昆兼擅的欧阳予倩、梅兰芳,“传”字辈名家,现代知名昆剧大师俞振飞,全国各省、各大昆剧团的著名昆剧演员,以及香港、台湾的昆剧名角,还有一些曲学大师如吴梅等都一一给予介绍。
相信《中国昆剧大辞典》的问世,将会有效地对昆剧的研究、教学乃至创作、演出,发挥良好的推动作用,广大昆剧爱好者也能从中获得更多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