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理成章,眼下这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乡土中国”系列之一《晋中大院》让我倍感亲切。何况,我原本是从晋中大院里的一个“小院”走出来的!我在散文《空谷佳人》中写过这么一段:“我想起了小时候被局限在一个小城的一个小院,眼巴巴地张望着一方天井。那一湾湛蓝的天空被我想象成一道河流的一个段落,到了夜间,我更痴痴地寻觅着那一痕浅浅的银河。那些星星和云彩,那个月亮,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那瞥然掠过的蝙蝠,夜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那夜的影,我想象成河里的鱼,河上的鸥,想象成船舶,码头,和辘轳,水车。我现在才明白,那就是我的源泉。”……请想像一下,几十、上百个那样的‘大院’和‘小院’牵臂联袂,错落布局,就隔离出一条条悠长的巷道,它们既联系着又割据着一片片院落的家族。八达岭古长城般的厚重砖墙修为城垛式,连绵横亘的玲珑堂舍外院套里院,两边的大院都憋足了劲横空出世,逼入云层的高墙左右一夹,就格式出巷道陈古的幽静和深远。每一个院子都是精雅的传说:雕镂微妙的石头狮子蹲伏在黑漆门前跃然欲起,推门进去,良工巧匠的慧心绝艺立刻从凝固在梁栋、瓦当、照壁和牌楼上面活起来,争先恐后地取悦你的眼目。北京那些低矮平凡的四合院怎会有这样的文采风流?江南的小桥流水又哪里具备如此凝沉气韵?”
不过,我虽然曾经生于斯,长于斯,却并没有对我的这个“根”和“源”作知性的考证和清理,也可以说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吧。
这本书一共140个页码,有一百六七十幅摄影画面,有彩色的,也有黑白色的,有一幅摄影占据了一个完整页玛甚或两个完整页码的大画面,也有相当于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页码的小画面,或色彩斑斓或黑白明暗地错落纷陈着,把晋中大院富有代表性的镜头和古韵苍茫的风貌生动而真实地呈现在你面前。从灵石县的王家大院到太谷县的曹家大院和三多堂,从榆次市的常家大院到祁县的渠家大院、乔家大院,乃至平遥县的日升昌、百川通票号,宏观的宅院外景或内景鸟瞰,微观的屋顶、门楼、窗饰、墙饰、照壁、木雕、石狮子……,大院潭潭小院幽幽,还有灵石县静升镇的孔夫子文庙关羽大帝武庙,平遥县的清虚观龙虎殿,太谷县的街景、店铺,祁县的茶庄,榆次市的园林……再配上老地图、老照片、家谱、账簿……栩栩如生,让你有身临其境的真实感、立体感,因为李玉祥先生的摄影技术是一流的,摄影艺术是高超的。手持书卷随便翻阅,你就会感到已经融入了明清时代晋中大院那种独特的生活情调之中,实实在在地体会到了那种生活的美丽,文化的悠远和历史的苍茫。
而王先明先生配图的文字,一共53000字,更以一种优美的散文化笔调把晋中大院的来龙去脉,晋商从兴起、发达、昌盛到衰落的历史沧桑悠悠地却又是脉络清晰地作了介绍讲述,娓娓道来,如数家珍。王先生虽然不是晋中大院的后裔,却也是一个闻醋香长大的老西,自然有一种家乡的亲切感和文化的骄傲感从笔端潺潺流出。
我原来以为搞历史研究的人大概在文采上不一定斐然,王先生的文字却给了我一个震撼。先看看七章标题:明清华尔街、汇通天下、庭院深几许、绵绵瓜瓞、商俗与乡风、遗庙今何在、乡梦悠悠——凝练的组词里不是透露出理性、诗情与画意吗?再引上两三段原文,来“立此存照”吧:
拖着木犁在田野里世代劳作的车辋人,向来生活在一片简易的农家院落里:一围土夯的围墙,高不过4米的土砌砖垒的平顶房舍,与土围的猪圈、茅厕和木棍扎就的鸡舍共同筑就了生命赖以栖息的场所。在这通常的村落视野里,耸立的常家大院宣告着一个脱离农事的商业家族的勃兴与繁盛。常家园林占地7万余平方米,由枣园、杏园、花园组成。顺地势天然而成的曲觞小溪、水塘荷池,镶嵌其间;乔灌花草、苍松翠柏、古槐岸柳,杂聚成趣;密处不通风,疏者可奔马;野趣之间点缀以精美的南派园林小品,宏阔之处尽显大气豪华的北人风范。
晋商家族辉煌的成功究竟掩盖了多少苦涩凄惨的家庭悲剧,是无法计算也无须计算的,因为历史常常会将悲剧的情节简化或淡化,而将喜剧故事扩充或丰富。一个初秋的傍晚,我曾经站在太谷北氵光村的田埂上,我也曾站在祁县乔家堡的村头,透过疏密有致的林丛和青灰一色的村舍,的确能感受到一马平川的晋中田野的丰厚和优越。田园与家舍能够织出最惬意人生享受,然而,生于此地的晋中商人,为何选择这样一个漫漫驼道,去完成自己的人生追求?
读这样的文字,显然与看一般的旅游说明书或者历史教科书大异其趣,因为这里面不仅有文化知识,而且有哲理,有诗情,有美的感受,有心的沉思。
故人说故土,苍古亦风流。你不想买一本《晋中大院》欣赏一下吗?你不想去晋中大院实践其地体验一番留连一会吗?
(《晋中大院》,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10月出版,定价:3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