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后,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在思想观念和研究方法上,在文学研究领域中都可以说是领风气之先的,拨乱反正还历史以本来面目,以多种研究方法回到文学本身,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成为最活跃的学科,不仅促进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研究,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他研究领域的发展。进入21世纪,江西高校出版社以名家论丛的方式,推出了“惠风论丛”第一辑,包括《严家炎论小说》、《林非论散文》、《谢冕论诗歌》、《朱寿桐论戏剧》4种,以不同文学体裁的视角,分别对20世纪中国文学作了十分深入深刻的研究与总结,是新时期以来文学研究的重要收获。
从文学体裁视角分门别类展开研究,是该丛书的特点之一。丛书分别以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研究视角予以编撰,著者都十分重视所研究文体的独特性。严家炎在其著作的开场白中对小说作了定义:“小说是用散体文写成的凭借体验与想象而进行虚拟创造的一种叙事的艺术。”他指出小说构成的3个基本要素:情节,人物,环境,并指出从什么视角进行叙述成为一个大有讲究的课题。在小说研究中,严家炎注重对于小说中三要素的研究分析,尤其注重对作家的创作方法与叙述方式的研究,他研究鲁迅小说的创作方法,研究鲁迅与表现主义的关系,论述新感觉派小说独特的叙事方式。谢冕在代自序《诗歌这种文体》中对诗歌作了阐释:“在我的概念中,诗区别于小说、散文和戏剧文学的基本点,要而言之,有如下两点:一,它是从情感出发的文体;二,它是与音乐性有关的文体。”基于这样的诗歌观念,谢冕以充满诗性的语言观照中国现当代诗歌发展的历史,以充满关爱的心态面对诗坛新的崛起,并充分肯定朦胧诗的价值与意义。林非认为:“散文创作是一种侧重于表达内心体验和抒发内心情感的文学样式,它对于客观的社会生活或自然图景的再现,也往往反射或融合于对主观感情的表现中间,它主要是以内心深处迸发出来的真情实感打动读者。”有着丰富散文创作经验的他努力研究散文的特点,研究散文创作存在的问题,探索如何进行散文的研究。朱寿桐将情绪作为戏剧研究的切入点,研究戏剧中的情绪优势、情绪型特征,研究戏剧批评的情绪类型建构等。从文学体裁视角分门别类展开研究,使各部著作都有所侧重,也显示出著者研究的得心应手。
理性地回顾和总结百年文学,是该丛书的特点之二。丛书的作者大多是资深学者,在所研究的领域里具有开拓性的贡献,他们的研究成果推动并促进了学科的发展。《严家炎论小说》中对于20世纪中国小说总体特征的论述,对于新感觉派等小说流派的研究,对于鲁迅、废名、彭家煌、丁玲、金庸小说的研究,大多具有开创性的学术价值。林非在《现代六十家散文札记》和《中国现代散文史稿》以后,一直致力于散文研究,《林非论散文》中,对于中国20世纪散文、杂文、游记创作的回顾与总结,对于鲁迅、郁达夫、徐志摩、胡适等人散文创作的评说,对于散文创作的现状与未来的思考,对于散文研究、散文理论等方面的探讨等,都具有相当的学术深度。《谢冕论诗歌》中,对于中国20世纪诗歌全面深入的研究总结,对于朦胧诗、当代青年诗人、当代校园诗人创作的评说,对于闻一多、海子、李金发等诗人创作的研究等,都努力鞭辟入里,影响着当代诗坛的研究与创作。《朱寿桐论戏剧》中,对于中国20世纪戏剧历史的梳理与思考,对于戏剧中情绪性的特征与优势、戏剧价值判断中的情绪作用、悲喜剧概念的情绪学批判的探讨,对于新月戏剧、创造社剧作、20年代现代主义戏剧、90年代话剧创作等的研究,都显示出对中国百年戏剧历史的深入探究精神。
在关注文学的审美特性中独抒己见,是该丛书的特点之三。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长期以来由于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的思想的制约与影响,在研究中常常忽略了对文学审美特性的关注,一部中国现代文学史往往成为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的翻版或注释。该丛书的著者十分关注对文学审美特性的研究,并努力将问题置于文学史的轨迹上去观照,常常能够独抒己见。如严家炎在60年代初对于中间人物梁三老汉的研究,在80年代初对于中国新感觉派的肯定,90年代对于鲁迅与表现主义关系的研究,都具有振聋发聩的影响。如林非对于“形散神不散”的散文观念的批评,对于散文家使命的思考,对于散文研究关键的阐述,对散文界都具有指导性的意义。谢冕强调:“要是离开了审美意义上和艺术层面上,离开了诗歌自身的特质去谈诗的意义或精神,那就会离题万里。”(见《生命因诗歌而美丽(代后记)》)谢冕以此去检阅“新诗潮”,去把握校园诗人“多梦时节的心律”。朱寿桐将中国20世纪称为“戏剧的世纪”,他研究中国现代戏剧的产生、辉煌及其终结,研究田汉早期剧作中的唯美主义倾向,研究沈从文的剧作体作品等,都能独抒己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