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法国知识界反战的几种不同色彩

2003-03-12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两周前,2002年度法国电影“凯撒奖”颁奖。“最佳外语片”获奖者、美国导演迈克尔·摩尔在获奖致词中说:“当你做错了事的时候,能够告诉你‘你错了’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我们今天之所以能够说‘美国英语’而非‘英国英语’,还要感谢当年法国人帮我们把英国人赶回了英国。”

法国知识界一直有左倾的传统。此次法国政府带头和美国武力解决伊拉克问题的立场作对,法国知识分子的反战情绪当然也十分高昂。但是,仔细观察一下,可以发现,他们当中又可以看出单纯反战、反战加上反美,和走得更远一点——反战、反美加上亲伊(或亲萨,至少是为萨达姆说好话)等几种不同的色彩。

单纯反战的知识分子,秉承客观、公正的和平立场,应该是最理智、最有民望的一群。但他们声势不大、出来挑头搞集体签名之类活动的更是闻所未闻。这里也要说明,今天的法国知识界,振臂一呼、应者云集、众望所归并且热衷社会活动的“大腕级”人物几乎没有。所以每一次的反战游行示威队伍中当然有不少知识分子,但力量分散。好像有一次影视界人士的反战示威,如果他们也算知识分子的话,这是我知道到的唯一一次专门的知识分子示威,不过影响很有限,人数也不够多。

反战加上反美的声音,好像更能博得掌声。这里的“反美”,主要指的是反美国现政府,特别是其中态度倨傲、言辞尖刻、目中无人的所谓“鹰派”;也包括更广义的“反美”,即反对美国人的价值观世界观的社会、文化现象,不过这后一点的原因和表现更复杂。

在反美问题上,法国人是最典型的“超现实主义”者。作为一种文学艺术流派,“超现实主义”是法国诗人、编辑安德烈·布勒东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创建的。他们创作的都是一些艺术表现绝对多样化的、非逻辑的、非理性甚至是疯狂的、惊世骇俗的作品。无论他们的主观目的如何,客观上超现实主义的作品给人的感觉总是违反逻辑、难以理解和相互矛盾的。法国知识分子的反美情结,多年来和法国政府的政策相辅相成,在世界上(即使是在美国)还真的有很多同道者。不过,对他们冷嘲热讽的声音也有。一位美国作家说,“法国人其实在世人中的形象还可以更好一点的;法国其实是可以在这个世界上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的——也许,比他们自己想像的还要好!”法美琴瑟失和,两国知识分子推波助澜的作用不能忽略。

不仅反战、反美,而且敢于公开为萨达姆喊冤的亲伊拉克知识分子,数量上当然很少。他们之所以能够在法国有市场,要考虑到这样三个因素。一个是法国有约600万穆斯林,占全部人口十分之一;法国的阿拉伯问题研究是全世界水平最高的,集中了一大批观点各异的阿拉伯学顶尖学者。还有一个因素是法国与伊拉克现政权关系悠久,曾经过从甚密。即使希拉克总统本人和萨达姆也打了快30年的交道。1975年,时任法国政府总理的希拉克,在凡尔赛宫就接见过“伊拉克革命指挥委员会副主席”萨达姆·侯赛因。一年之后,希拉克还回访了巴格达。而那时候,今天的美国总统、当年的纨绔子弟、还不到30岁的小布什,刚刚走出校门,在得克萨斯州西部的米德兰镇找到了一份石油油井勘探员的工作。

当然,法国知识分子中支持美国打伊、倒萨的也有一些,只不过声音不敢太强而已。还有一些人,经过自己的思考,正在逐渐地改变原来的反对立场,慢慢向认同美国立场靠拢。法国国际关系研究院年轻的研究员雅克·贝尔特朗(Jacques Beltrand),是法国新一代国际关系学者中的佼佼者,在《快报》杂志评选的“2003年对法国有影响的100个人”名单上,他是最年轻的当选者之一,也是为数不多的研究人员当选者。近来,他通过与美国同行和政府官员的交流,对美国人的感受有了新的理解。他对本报记者说,美国人攻伊、倒萨的坚决立场,是和他们“9·11”所受到的创伤分不开的。美国人多年来没受过这样的打击,所以反应剧烈一点是合乎逻辑的。还有学者在媒体上公开批评政府在伊拉克问题上的政策立场,认为这无助于加强联合国的作用,无助于促使美国改变其单边主义的“国际警察”言行,甚至无助于世界和平,而可能适得其反。

美国的反战示威者2月15日在好莱坞做出和平手势,远景的横幅标语上写着“谢谢你,法国!”的字样。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