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用生命写成的巨著

2003-03-12 来源:中华读书报 冯其庸 我有话说
黄能馥、陈娟娟两位专家的巨著——《中国丝绸科技艺术七千年——历代织绣珍品研究》出版了,我捧着这部沉甸甸的巨著,一时思绪奔腾,感慨万端。

我与两位专家是邻居,十多年来,我经常向他们请教,有时他们也来我住处小坐。他们克服种种困难艰苦著述的情况我十分清楚,特别是陈娟娟研究员,长期患重病而仍坚持研究,黄能馥教授则经常要奔走于医院病榻,经历着种种人生的艰难。但他们却始终不堕其业。陈娟娟虽多次病危,却说人总是要死的,书却不能不写。他们的这使我感到这部经历了几十年写作历程的巨著,不是一般的科研著作,而是用他们的生命写成的。是他们的学术结晶、精诚结晶,更是他们生命的结晶!

我的第一点感受,就是认为这是一部划时代的巨著。我们这个七千年的丝绸古国,以前却一直没有这样一部上下七千年,纵横百万里的巨著。真可以说是“前无古人”。我这个话,并不是抹煞前人的成果,前人的成果是要十分尊重的,他们所作的努力也是应该受到尊敬和肯定的,特别是沈从文先生的成就,任何时候也不能忘记。可以说没有沈先生,就没有今天的这部巨著,何况这是沈先生的临终托付。但是,这部巨著毕竟是在今天诞生的。因此,它是丝绸科研的一个划时代的标志。我这样说完全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讲的,是据事实讲的,是冷静的理智的话,不是感情的冲动。

我的第二点感受,是认为书中提出的七千年的概念是完全准确的,我非常赞成这个提法。我认为这是科学的结论,不是想当然,书中引用了大量的考古发掘资料,这些都是这个七千年科学结论的基石。国内有不少原始文化遗址我曾多次实地考察过。如河南郑州裴李岗文化,距今已8000年,甘肃天水大地湾文化,距令也已8000年左右,浙江的河姆渡文化遗址,我去过两次。河姆渡的发掘,不仅仅将丝绸的历史提到七千年,其他如建筑史上的卯榫结构,水稻的人工种植,原始的骨刻艺术,原始的陶塑艺术……等等等等,都可以提到七千年。这是碳十四的科学方法测定的,不是想当然。

科研在发展,学识在更新,以往提中华五千年文明,是根据以往考古发掘的成果,今天提七千年是根据今天考古发掘的新成果,它表现了两位专家严谨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前进的步伐。

我的第三点感受,是这部巨著不仅仅是丝绸科技艺术的发展史,而且是以丝绸科技为核心,内容丰富,意蕴深广的一部丝绸文化史。这部书里,不仅从生产、技术的角度对丝绸作了七千年的纵向叙述,而且对丝绸在各个不同时期的社会功能:文化的、经济的、政治的、社交的等等方面,都作了横向的叙述。给读者以立体的知识,完全可以作为一部丝绸文化史来读。

我的第四点感受,是作者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卓越的表述方式。他们的论述(不仅仅是结论)和作出的学术论断,都是有非常充分的史料根据的,不仅仅是一般的实物依据,而且还用科学方法,将这些古丝绸用绘画的方法作了组织分析,而这些分析,又是以显微放大为依据的。任何人读了这部书,都会被这种严谨负责的态度所感动。

这部书的表述方法,不仅仅是图文并茂,它更是图文一体,图文互补,两者紧密结合的叙述方式。以往的著作并不是没有图片,但图片往往只是一种点缀、装潢,只是为了好看;充其量也不过是增加一些直观的证据,并不能运用图片来作辅助叙述。但这部书却不同,它的大量图片,却是另一种方式的叙述,看它的图也就像图在为你讲解,因而那么多的高深难懂的问题,在这样巧妙的叙述方式下,纷纷化艰难为平易了。

读这部书,我深深感到,我们这个七千年的丝绸大国,从此可以扬眉吐气了。我们不仅有古老而完整的丝绸之路这一光辉的历史遗产;有五光十色、精美绝伦、丰富多彩的丝绸文物,可供世界瞻仰;现在我们还有了对我国古丝绸上下七千年的科学叙论,为世人解开亘古以来未曾解开的丝绸之谜。黄、陈两位专家的这部巨著,是他们对伟大祖国的真诚奉献。也是我国出版事业的荣耀,我们伟大祖国的荣耀。为此,我写了一首诗,向两位专家和出版社祝贺:

祝黄能馥、陈娟娟两教授合著《中国丝绸科技艺术七千年》巨著出版

两命相依复相嘘,艰难苦厄病灾馀。 寒灯共对研经纬,风雪沈门托付初。 万里关河寻旧迹,几间陋屋写新图。 从今不负丝绸国,照耀寰瀛有巨书。

      2003年2月7日旧历        癸未年正月初七灯下

追记:

我万万没有想到,当我这篇文章写完后一小时左右,陈娟娟教授便在医院里去世了。我的文章是7日夜12时左右写完的,她是1时左右去世的。2月9日白天,我给黄能馥教授打电话,总无人接,我心想白天他在医院里照顾病人,就等晚上打吧。谁知9日晚上拨通电话后,得知的竟是这样一个令人痛心的消息。他们两位曾多次说过,人总是要死的,书不能不写。由此,我想起了文天祥的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用诗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光照日月的襟怀气概;而黄、陈两位,却是用他们的行动表达了对祖国、对人民和他们所从事的丝绸研究事业的无限忠诚,用自己的“丹心”——他们的不朽巨著,照耀中华民族的史册,所以这两者的精神是相通的!同时又使我想起了太史公自序:太史公是“网罗天下放失旧闻”,“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事”,而成就他的一代巨著的。而如今黄、陈两位的这部巨著,也是网罗旧闻,原始察终,对我国丝绸事业的发展,作了七千年的纵贯叙论,成此一代伟著以献于人民的,所以,他们两者之间的精神也是相通的!因此,也可以说,黄、陈二位,完全无愧于“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话,也无愧于太史公书了!

我谨补记此数语,以当对死者的无尽哀悼,对生者的真诚解慰!

             2003年2月10日晨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