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3月号
进入3月,一年一度的奥斯卡大幕又要拉开。在今年的几部获奖热门影片中,汇集了好莱坞三大女明星的《时时刻刻》(The Hours)获得了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女主角等九项提名,呼声很高。有趣的是,很多人认为,是因为这部片子模糊的性倾向,才使它获得了如此大的成功。它到底是一部女性电影还是同性恋电影呢?
为了将这个问题弄个明白,同性恋杂志《倡导者》派出记者,采访了包括三大女主角梅丽尔·斯特里普、朱丽安·摩尔、妮柯·基德曼在内的电影主创人员。这也是她们接受采访的惟一一家同性恋媒体。在影片三个不同时代背景下的场景中,梅丽尔·斯特里普是一个同性恋,妮柯·基德曼扮演英国小说家弗吉尼娅·伍尔芙——这个著名的“布卢姆斯伯里”文人圈的中心人物,是个性倾向模糊的人,朱丽安·摩尔也亲吻着女同伴。《时时刻刻》看来是几十年来获得奥斯卡九项提名的影片中同性恋色彩最浓的一部。
“《时时刻刻》不是同性恋电影。”英国著名剧作家戴维·海尔(David Hare)开门见山就否定说。就是他将迈克尔·卡宁汉(Michael Cunningham)获普利策奖的同名小说改编成电影剧本。他认为,所谓“同性恋电影”应该主要是讲述同性恋者的经历,针对的主要观众也是同性恋者,但《时时刻刻》并不如此。自去年12月上映以来,它获得了各方面观众和影评家们一致热烈的好评。但在同性恋观察者们看来,《时时刻刻》的闪光点就在于,它的那些主题——争取人际联系、自我表达的困难、探寻人生的意义等——都与三个女主角不固定的性取向紧密相关。
早在年初《时时刻刻》获得金球奖最佳影片时,制片人斯哥特·鲁丁在颁奖会上就承认,“这部电影的性趋向确实很不固定。”但“它不是同性恋电影。我认为这部电影主要讲人们如何处理与性有关的问题,其中有些没有解决,有些用其他方式表达了。从根本上看,它是讲述几个决心结束自己生命的人的故事。”
梅丽尔·斯特里普在影片中与她的女同伴最后吻别,在她看来,性趋向是次要的,关键是性别。她说:“我曾告诉派拉蒙公司的老板,当我意识到这是最近历史上第一部有女主角主导的电影——在影片中女性是真正的主角,而不是谁的女朋友——时,我很震惊。我认为这部电影应该获得奥斯卡奖最佳电影。”
这到底是女性电影还是同性恋电影?“也许两者都是。当人们要确认他们自己的社会角色或者身份时,要尊重他们的选择。这就是电影要说的。”在电影中扮演弗吉尼娅·伍尔芙的妮柯·基德曼说,“我们应当互相友好,人们就可以自由地做出自己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