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我的心儿在高原

2003-03-12 来源:中华读书报 李元 我有话说

位于青藏高原之上的德令哈天文观测基地

最近读到了黄元森先生撰写的《宇宙奥秘的揭示者》,心情非常激动。黄元森是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的副总编辑。作为一位出版人,他不但认认真真地推动科普图书的出版,而且还自己操刀创作了这部优秀的作品,能不令我这个老天文科普工作者感佩吗?

在这部书中,作者带领我们来到青藏高原3200多米的德令哈的一个天文观测站,那是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设在高原的射电天文观测基地。作者在那里访问了这个观测基地的首席科学家裴春传博士以及和他共事的伙伴们,采访了日夜工作在艰苦环境中的人们。通过报告文学的形式,本书不但向读者介绍了许多天文学方面的知识,还让我们得以走进科学家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通过将科学知识的介绍、科学家活动的反映以及西部地区风土人情的描绘有机结合在一起,本书极为引人入胜。

国内外的天文台工作总部一般设在都市和城镇,但是他们的观测站总要设在远离都市喧闹和灯火辉煌的山区高处,这是因为天文观测必需有一个最佳的观测环境,不但要有透彻湛蓝的星空,而且还要不受地面电磁波的干扰。

为了加强我国射电天文学的发展,提高观测的精度,从20世纪的80年代,中国科学院就批准了紫金山天文台在青藏高原建立射电天文观测站的报告。那时紫金山天文台老台长张钰哲院士以八旬高龄不畏艰辛亲往青海的格尔木地区为观测站选址,最后终于在格尔木地区的德令哈确定了站址,经过几年的奋战,观测站终于建成开展工作。这里的海拔高度是3200米!黄沙无垠,一望无际,从老远老远就可以看到这个孤立在高原上的21米直径的大白球,在这个保护罩下面才是这里的“主人”,一架直径13.7米的毫米波射电望远镜。

射电望远镜的形状和电视碟形天线相仿,抛物面形的天线各装在座架上,大镜面中心上方有一个由支架托起的小反射镜面(接收机),从天体射来的无线电信号由大镜面聚集在焦点上,通过接收机传入实验室内,经计算机处理后成为了解天体信息的科学资料。接收机是紫金山天文台自己研制的,还装上了超导器件,这是我国第一个低温超导应用实例。因而使人感到十分自豪。

这位首席科学家说这里的工作主要是为了研究恒星的形成和演化。近期的主要工作是:在毫米波和短厘米波段范围内接收星际分子和水分子、一氧化碳分子的谱线信号,开展对太阳行星的观测,为天体演化研究提供射电源的毫米波段的参数,包括谱线资料。对星际分子的研究给宇宙生命起源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分子也有电磁波辐射,但它集中在厘米、毫米、亚毫米等波段,所以星际分子的重大发现只有在射电天文观测得到充分发展以后才有可能。由于人们对寻找和研究星际分子有着普遍的热情,各种巨型射电望远镜陆续建成,毫米波和亚毫米波射电天文技术得到快速发展。德令哈基地的射电望远镜也加入了这个行列。

当然在这本书里也有篇幅专门用来叙述裴春传苦学成长的过程。裴春传出生于江苏兴化农村,1980年他考入扬州师范学院物理系。1985年他又考入成都科技大学,师从苟清泉导师,专业方向是原子与分子物理学,与天文学紧密相关。1988年裴春传又在苟教授指导下攻读博士学位,1991年获理学博士学位,1994年来到紫金山天文台,把射电天文学作为主要研究方向。多年来,裴春传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了30多篇学术论文,还多次获奖,因工作成绩突出,年仅33岁的他于1997年9月被破格评为研究员。自然,他无愧地成为德令哈射电天文观测基地的首席科学家。他和同事们把身心都贡献给揭示宇宙奥秘的伟大事业中。行笔至此,我忆起了过去唱过的一首世界名曲《我的心儿在高原》(My Heart's in the High lands,这首歌请见《英语歌曲精品》第35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我把歌词改编于下,以献给在德令哈高原探测宇宙的人们,也对本书作者黄元森先生表示敬意。

我的心儿在高原 我的心儿在高原,不论走到何方; 凝视灿烂的星空,倾听银河的声响; 探索宇宙的奥秘,我向往天上。 我的心儿在高原,不论走到何方。

(《宇宙奥秘的揭示者》黄元森著,“中国首席科学家”丛书之一,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12.00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