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的看来,多数新近出版的以上海为题材的图书不约而同地采用了散文这种表达方式,洋溢着浓浓的忆旧情怀。上海作家姚克明的《品味上海》、周采芹带有一些自传性质的《上海的女儿》,以及《上海的豪门旧梦》等等,都属于这一类型。姚克明表示:“虽然书店里已经放着不少写上海的书,但我还是觉得,上海写不尽,写不够,写不透。旧上海,过去有人写,今天还有人写,写尽了没有?远远没有!新上海,大家也在写,写透了没有?根本谈不上。写上海真是一件快事、乐事、好事。”
事实上,上海在文学作品中不是一个陌生的意象,上个世纪30年代,穆时英、刘呐鸥、施蛰存等人已经描绘了十里洋场的幻象,张爱玲、王安忆则把上海人的内心世界雕琢得纤毫毕现。王安忆心中有个很深的上海情结,如果说《长恨歌》、《妹头》只是将触角深入到上海的弄堂生活的话,那么她的《寻找上海》可是把触角深入到了上海的方方面面。
在近年新出版的以上海为话题的图书中,程乃姗是最活跃的一个作者。《上海探戈》中的上海是浮华的,她的目光停留在老上海的风花雪月、老上海的荣华富贵、老上海的前世今生上。在刚刚出版的《上海LADY》中,程乃珊着重关注沪港两地文化、经济、民生的差异和渊源。而透过《上海女人暗恋年代》的文字,可以感受到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的历史与现实,浓重的地域文化在书中有所显现,《沪上男人》、《上海女人》更对上海的男女进行了全方位的透视,无疑加大了文字的空间容量。该书责编卢锐锋这样评价《上海女人暗恋年代》的作者俞蓓芳:“在朴素的言说方式中,自然地迸发着睿智而哲理的句子,此非笔力衰微者所能为。这也诠释了什么叫‘平平淡淡才是真’。”
从某种程度上讲,图片的表现力要超过文字。于是,一些人也试着以图片的形式来诠释上海。像《摩登上海》一书的作者郭建英曾领30年代上海文坛风骚、画苑春色,虽然前后不过短短五六年光景,但他的文,特别是他的画,着实为30年代上海都市文化史增添了浓重的一笔。无论在郭建英之前还是之后,很少有人像他这样用画笔集中描写上海这个国际性现代化大都市的流行和时尚,梦幻和刺激,可以说他是30年代上海都市魅力的忠实记录者。现在看来,若要研究30年代中国城市现代性(尤其是上海)的文本创作,单读穆时英、刘呐鸥、施蛰存等人用文字去感觉和体验“城市梦魇”的小说已经不够了,还应加上郭建英的都市漫画,它们是现代城市叙述模式在绘画领域中的生动体现,而作者郭建英堪称独一无二的运用画笔的“新感觉派”。
新近出版的《上海77层楼》和《上海女人》两书的作者张耀则敏锐地捕捉住上海的变迁影像,映现出新与旧的交接、传统与时尚的碰撞。他以平民化的眼光来打量沪上生活和文化变迁。在《上海77层楼》中他让读者看到,在霓虹灯的幻映下,上海人的生活原来是这样生动而真实。他们的生活都积聚着一种共同的元素——躁动不安。《上海女人》则是一本散文图文集,以女性纤敏的视角、清丽婉约的笔触来解读当下上海女人,展现了在“十里洋场”大上海不同生活层面里各种女人的面貌,塑造了生动的上海女人群体和个体形象。从人文关怀出发,对当下上海女人的生存状态、价值取向、生活态度进行了深沉的思考,写出了她们庸常的一面。
虽然在对上海的把握和理解上,张耀并没有超出那些前辈,但海派文化的个性在张耀的视野里依然存在。张耀的先锋之处主要还在于他的叙说方式:摄影写作。每一幅画面既是一个独立的瞬间又是整体意象的一个线条,一种色彩。这些印象,碎片,剪辑在一起就有了节奏,有了韵味,突破自身的界限,拥有了整体的张力。超越了话语的喧嚣,以纯感性的形象、色彩、构图、视角、质感来表达,以默默无语的姿态树立自己的风格,追求心灵的直觉,这一把握方式对感性的上海而言尤其适合。
除了忆旧以外,关于上海的图书也开始注重实用性,而这基本上是关注进行时中的上海。近日,一本叫《上海小店物语》的新书在书店里热销。这本书中详细介绍了上海街头最具个性风格的特色小店50余家,提供相关资讯的小店近百家,涵盖衣裳、饰品、身体、居家等众多门类。同时还收有多位时尚女记者、女作家的随笔,关于逛小店的心得、体会、经验,读来轻松有趣。是一本信息量大、信息细致具体的购物、休闲、旅游指南。
在以城市为主题的图书中,上海较之其他城市更加受到作者和出版人的青睐,中国的其他城市似乎没有一个像上海这样被人们如此集中地做书出版的。那么,是什么样的魅力使得上海这么被人津津乐道呢?
一位对“上海题材”感兴趣的业内人士认为,与其他城市相比而言,上海有其特殊的历史地位,因而也有较多的供人评说的话题:老上海“十里洋场”的奢靡,新上海国际化都市的时尚与现代,这个城市的变迁以及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对自己城市的热爱……这些都会引起读者和出版者的兴趣。在新一轮的有关上海的图书出版潮流中,我们可以看到,其关注点更多地向展示这个城市的文化、消费方面转移。相关图书注重了学术性、艺术性的搭配,强调了或有历史沧桑感,或有极强时尚性的照片的运用。在整体风格上倾向于时尚的路线。
而2010年世博会的举行,无疑也将使上海担负起把一个新时代的中国、一个现代化的中国、一个站在世界潮流前端的中国展现给世人的任务,因而可以预见,上海在一段时期内仍然将成为出版者所关注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