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上午我们参观了朝鲜文化艺术史迹展览馆。那一天风和日暖,当大家兴高彩烈地刚迈入电影厂大门的广场时,抬头便看到一座高耸的铜象,我仔细注目看去,只见正中矗立的是金日成同志的塑像,他右手挽着幼年的小花妮,小花妮边上是长大成人的花妮与她的哥哥;他的左侧是影片《卖花姑娘》的导演与摄影师。这一组铜像是1973年建成的,它反映出金日成同志对《卖花姑娘》这部名著的特殊关怀。
《卖花姑娘》从歌剧到电影皆以它高度的艺术水平赢得国际盛誉,影片曾在第18届国际电影节荣获影片特别奖,对于中国人民来说,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它那优美动人的主题歌《卖花歌》几乎是人人耳熟能详,深受广大中国人民喜爱。在电影展览厅里,我在一个显著的橱窗里看到了剧中女主人公花妮的服装设计展品,那里一共陈列了三套朝鲜少女的民族服饰:一套质地较好;一套较一般的;还有一套是破旧的打了补钉的。据介绍,为了花妮的服装设计,朝鲜艺术家们作了反复的比较与研究,最后金正日同志也发表了意见,认为那套破旧、打了补钉的服装设计符合当时花妮的真实生活,具有艺术的真实性与感染力,因而决定采用那套服装设计。朝鲜艺术家严谨的艺术作风使我很受感动,这部名著的成功决非易事,它所经历的艰难历程由此可见一斑。
那么,《卖花姑娘》的创作源于何时?原作又出自何人之手呢?在我访朝期间有幸获得朝鲜党政领导赠送的一套两卷本的金日成同志回忆录《与世纪同行》,当我仔细阅读之后,从著作里得到了答案。
据金日成同志的回忆录称,1930年5月初他在中国吉林出狱后,为了继续进行抗日斗争,于6月间在卡伦召开了共产主义青年同盟和反帝青年同盟领导干部会议,制定了武装斗争的方针路线,建立朝鲜革命军,开辟革命根据地。10月间,他从东满西进辽河农村,选定了一个名叫五家子的村庄作为根据地的中心,在那里开办了免费的三星学校,发行了《农友》杂志,在短期内将辽河地区的农村建成了朝鲜革命军可靠的活动基地,这一切使当时的共产国际联络员金光烈都大为惊叹。在革命宣传工作中,他们通过学生向农民教唱革命歌曲,更重要的是以三星学校为据点,组织起演艺队,在演出的革命剧目中,他特别提起了《卖花姑娘》,他在回忆录中写道:
“我也着手完成《卖花姑娘》的剧本。这个剧本,我在吉林市就已开始写,并已试演过几次。剧本一完成,桂永春就带领三星学校的戏剧小组成员开始排练。”
“在十月革命13周年纪念那天,我们在三星学校礼堂演出了这出歌剧。”
“这出歌剧解放后长期被埋没,到了70年代初,才在党中央组织书记的指导下,由我们的作家、艺术工作者改编成电影、歌剧和小说公诸于世。组织书记为此付出了很大的力量。”(金日成回忆录《与世纪同行》第2卷第154页。朝鲜平壤外文出版社1992年出版)
据此可知,《卖花姑娘》剧本的原作者是金日成同志,最初的演出是在1930年11月7日俄国十月革命13周年的纪念日,演出地点在中国西满辽河地区五家子村的三星学校礼堂。(摘自《世纪》2003年3月号,李培健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