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没意思中的意思

2003-04-09 来源:中华读书报 赵强 我有话说

毕加索《格尔尼卡》

一直开着电视、连着网络看了十多天的伊拉克战争“直播”以后,终于深深地厌倦了。本版3月26日《德奥文坛对战争表态》一文中曾转述了德国知名作家埃利希·罗思特的一句话:“在战争面前我感到自己的无力,作为一名作家,我已做了力所能及的一切。”又有新闻报道,各国纷纷出现观战疲劳综合症,人数不菲。无力和疲劳,人们终于被“战争”拖垮了。

关于这场战争的描述和评论已经汗牛充栋,却很少有人去分析,对普通“观众”而言,它意味着什么?每个人本来都在为自己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而奔波忙碌,战事一起,加之传媒的推波助澜,于是猛然间增加了一项巨大的时间、精力和情感投入,十天半月尚可支撑,一年半载却又如何?战争,逐渐成为一个全球性的梦魇。国际政治、战略战术、欧元美元、恐怖、霸权、独裁、石油、生命、股市、人道主义……庞大的名词群体如战斧导弹般砸到每个人脑袋中,逼迫大众去思考,去赞成或是反对。对某些人来说,这是生活本身;对小部分人来说,这是工作;对极少数的人来说,这也许是娱乐;然而对绝大多数人来说,这却是额外的负担。

我的朋友庄礼伟先生是国际政治专家,他的一篇题目叫《观看一场电视画面战争》的文章中有一句形象的描写:“不由自主地齐刷刷坐在电视机前,观看一场事前被大肆张扬的电视画面战争(往往伴以激动人心的鼓点和旋律);或坐在电脑前,观看一场网络直播战争。”一场真实的战争以一种支离破碎的景象全球同步地成为公共信息,本身就已经构成了一幅荒谬的图像。学者们早就论述过大众传媒对人的控制力,它占有并消耗着每个人宝贵的资源——时间,当然,它让受众用时间的损失换来信息的获取和感官的享受,这样便构成一种稳定而相对和谐的交换关系。而当战争成为传媒的焦点对象后,传媒也意外地陷入了精神分裂状态,所有的一切都不再按照既定的轨道运行。无论从哪个角度来报道战争,都不能掩盖战争本身的残酷;而让电视报纸充斥了目前尚没有结局的血腥和恐怖,并非传媒的意图,难怪欧洲的医生和学者们都在呼吁让儿童远离疯狂的传媒。

远比儿童更危险的却是思想已经成型的成年人。中国古话里有“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次的旁观者,却不幸地深陷局中,无论站在哪个阵营,都不时要面对自身良心的拷问。《圣经》里有句经典的话:“你们当中谁自以为没有罪的,就先向她砸石头吧。”每个成年人都已经拥有了自己的价值判断,然而在这场半透明的战争中,很多价值观被碾得粉碎,让人感到无力和恐惧。难道人类真的有原罪?

历史上,生活在和平中的人们是无法全方位地体验一场战争的,尽管这场战争发生在同一时代同一个地球上。今天的人们却被信息化的社会拖入了虚拟的战争中,某些科学家甚至在研究虚拟性爱的技术,据说同样能够达到高潮,那么,虚拟战争呢?是否同样具备毁灭的效果呢?与此相比,已经陷入战争中的士兵和平民面临的精神问题倒相对简单了,因为这已经成为他们的生活或者工作,虽然是残酷的洗礼,但并未过多地超出心理预期,在心理学上属于可承受的范围。

如果战争注定要发生,既然这场战争已经绵延,假使战争还要继续,我们必须清楚,战争对我们的身体和心灵意味着什么?它如果不是我们的生活,如果不是我们的工作,如果不是我们的娱乐,那么,这么长时间以来,我们究竟又在做些什么呢?每个人在承受了大量并不属于自己的痛苦之后,惟一的感觉就是厌倦。哲学家曾经说过:并非每个人都有痛苦的权利。看一场悲剧得到的是艺术享受,而看一场战争却什么都得不到,相反地,很久很久以后,也许会发现,其实我们失去了很多很多——世界倾斜了,人格分裂了,生活灰暗了,更重要的是,心,厌倦了。需要重建的,不仅是被战火烤焦了的土地,还有被虚拟的烈焰灼伤了的灵魂。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