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守望这一片家园

2003-04-09 来源:中华读书报 李本达 我有话说
  炎黄的时代已经离开我们,变得十分遥远。

现代的大潮时时冲刷着传统的基岸。在现实与历史的碰撞中,如何让中华昔日的文明服务于今天,一些睿智的人们在思考着;以探求中华文明初始、弘扬炎黄精神为宗旨的一部开拓性著作在蕴酿着。历经八个寒暑,由“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所长李学勤先生,著名思想文化史家、原西北大学校长张岂之先生任总主编的八卷本《炎黄汇典》,终于以其华美、典雅、厚重的形象展现在了全世界炎黄子孙的面前。

三年来,作为编辑,我和我的两位同事,耐着寂寞,备尝艰辛,承受着经济上的损失,一直进行着《炎黄汇典》的编辑工作,可以说,是书中所蕴含的精神支撑着我们,启迪了我们的良知;让我们在编辑书稿中完成了思想的升华,自觉地守望着中华文明初始这一片家园。

透过《炎黄汇典》,你会深切地认识到,中华民族今天的大一统,基础肇始于炎帝与黄帝。在人类文明史上,四大文明古国中古埃及、巴比伦,以及古印度的发端发展是以拉锯的方式进行着,以环地中海的国家为主,波及古印度。这种拉锯式的发展,造就了这一地区文明的交融,同时也酿造了无休无止的纷争、裂变、组合,直至当代。而中华文明的发端,则完全不同,它是一个以黄河、长江流域为基本地的拓展式的发展。它有两位杰出的代表人物,这就是炎帝和黄帝。以后五千年的中国、中华民族,都是以此为支撑点发展的。在古老、广袤的大地上,虽然经历了无数次的纷争,形成过无数次的割据,但是,中华大地从来就没有真正分裂过。不必说历史上的五胡十六国、五代十国,即便是在现代东北三省沦陷的时期,难道不也是如此吗?中华民族大一统的基础在炎黄,还表现在炎帝、黄帝以及他们的后裔所创立的炎黄文化的包容精神。人们知道,三大宗教没有一个起源于中国,然而,这三大宗教,却都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得以广泛生存和发展。历史上,虽然有过对这些宗教的排斥行为,也发生过灭佛、驱赶伊斯兰教民的事件,但是,包容一直是主流。之所以能够如此,盖源于炎帝、黄帝仅仅是作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形象而出现的,盖源于炎黄文化的博大。虽然后世的炎黄染上了某些道家的色彩,但在中华民族的心中,他们始终闪耀着“人文初祖”的光辉,与释迦牟尼、耶稣、穆罕默德的教主形象有着本质区别。

透过《炎黄汇典》你也会深切地体会到中华民族对炎黄有着超乎所有中国历史人物的认同。在中国,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是2000多年来形成的共识。在《炎黄汇典》的《史籍卷》、《祭祀卷》中,这样的例证随处可以见到。历史上,不仅被称为胡族、戎族的那些民族大都自为炎帝、黄帝的后裔,即使是曾经入主中原的蒙古族、满族也都承认炎帝、黄帝是自己的先祖,而时时加以祭祀。这些在《南北史》、《辽史》以及《元史》、《大清会典》中都有明晰的记载。《诗·小雅·棠棣》中有一句话,叫做“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侮)”。1937年,国共能够合作,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共同祭祀黄帝陵,这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应该是一个很好的诠释。翻开《炎黄汇典》的《图像卷》你会看到,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纪念碑,赫然立在黄帝陵园,延续着中华民族凡遇国之大事不忘昭告先祖的传统。中国13亿人口,海外5000万炎黄子孙,尽管政治见解不同,宗教信仰各异,但是,对炎帝、黄帝的认同,迄今未见歧议。这正是中国统一的基础,也正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

透过《炎黄汇典》你会清晰地看到,中华民族对炎帝、黄帝的歌颂历2000余年而不衰。《炎黄汇典》的《诗歌卷》辑录的600余首有关炎黄的诗歌,几乎中国的大诗人均位列其中,尤其中华民族在危亡的紧要关头,以炎黄为题材的诗歌,就成了呐喊、号角,催促炎黄子孙警醒、感奋,谈喜悦、表达爱国之情的最好工具。

透过《炎黄汇典》你还会惊讶地觉察到,炎黄文化的研究关乎着中华民族的存亡。《炎黄汇典》的《文论卷》辑录了100余篇辛亥革命以来海内外学者研究考订炎帝、黄帝的文章或著作。夏曾佑先生写的《最新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中有关“炎帝、黄帝”的篇什首列其中;更多的是蒙文通、钱穆、丁山等一批学者,在积贫积弱的旧中国,面对着西方一些殖民文化的制造者抛出的“中国人种西来说”而进行的驳斥与回击。这些文章以详实的考证,从源头上粉碎了那些企图配合殖民主义者们在经济上、军事上的侵略,在文化上灭绝中华民族的伎俩。

《炎黄汇典》的内容十分丰富,除了上面提到的《祭祀卷》、《诗歌卷》、《文论卷》、《史籍卷》、《图像卷》,还有《民间传说卷》、《考古卷》和《方志卷》。它们也都以独特方式向中华民族的子孙诉说着自己丰富而极具特色的内涵。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