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透明度·政治情结

2003-04-16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我是在从多种报刊上看到有关凌志军先生新作《变化》一书的各种选登后,禁不住诱惑去买了一本先睹为快的。该书的封底上有这样两句广告:“它不是政治,却具有政治的震憾力;它不是历史,却具有历史的穿透力。”《变化》是否真的具有如此能量,读者自有评说;但说它“不是政治”“不是历史”则似乎不那么周全。在某种意义上,《变化》的两大支柱恰是政治与历史,不仅《变化》如此,凌先生的其他几本畅销书——《交锋》、《呼喊》、《沉浮》也大抵离不开政治与历史两大要素,只不过他笔下的历史与政治是出自一个新闻工作者的视角,因此也可称其为时政与时事。

将时政与时事作为图书畅销的重要因素,在我的知识视野中,这或许应该称作一种中国特色,不仅凌先生的几本书如此,近年来热销中国书市的同类品种亦不少。乍一看,政治是多么的枯燥,时事又是多么的快餐化,它们却偏偏成为了畅销要素?看似不可思议的事儿在当下的中国竟然成为现实,这就使我们不能不从当下中国现实的生存状态以及当下国民的心理情结上去寻找原因。

在凌先生的大作中,我们常可以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曾经的“小道消息”与“民间段子”被得到证实,“小道”成了“大道”,“民间”上了“殿堂”。这种现象不能不使人产生一个合乎逻辑的疑问:倘这些“小道”从一开始就行进在“大道”,“民间”一起步就登上了“殿堂”,还会有凌先生的这些作品吗?再者,如果不是当下众多的中国国民心中顽固地存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政治情结,凌先生的这些新作还会如此热销乎?窃以为够呛。

我这样说,丝毫没有贬低凌先生新作的意思,而只是试图说明中国当下畅销书制作中的一种规律:当透明度还不那么光洁,当政治情结在中国国民心中依旧挥之不去之时,《变化》的热销就是不可变的。

《变化》 凌志军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1月版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